為什么當今的世界語言是英語?因為英國在全球率先進入資本主義,并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憑借強大的國力它能夠在全球開拓殖民地,誕生于英國的英語,也隨著殖民者的槍炮,走向全球。
英語成為世界語言,是英國當年稱雄世界的成果。
有人假設,如果中國在歷史上能夠一如既往的強大,那么今天的世界語言,還會是英語嗎?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如果這個假設成真,英語,或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影響力。
語言,其實是對世界的一種闡述。語言的影響力越大,解讀世界的話語權也就越高,這就是我們所稱的“軟實力”。一種語言一旦獲得了這樣的軟實力,那么它必然會基于自己的思維方式來闡述萬事萬物。
哪怕它所闡述的事物,并非為它所創造,但我們還是要通過這種語言的闡述,來獲得對該事物的認識。
比如源自中國的茶,英文稱為tea。當英語稱為世界性的語言,那么這個世界大多數,則必須通過英語對茶的闡釋,形成對茶的認知。
但是英國本身,并不產茶,英國的茶,最初來自中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中國人對茶的闡述,要比其他的語言更為精準而全面。但是中國在歷史的進程中曾一度錯過了融入世界的機遇,故而也就錯過對茶以及自身優秀文化的傳播力與解釋權。
來自中國的茶,經由英國人的解釋,便不再是中國的茶,而是英國的茶。故而tea所代表的,是英國人所理解的茶。
茶在英國,最主要的呈現形態是紅茶,英國人愛喝紅茶,故而也將紅茶推廣到了全世界。所以當前世界茶葉消費。紅茶所占比重為70%。
因此tea,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英式茶文化的代名詞。
在十六世紀末期清朝的時候,中國(和日本)都實行海禁的政策。對外貿易控制非常嚴格。當時臺灣還沒有被鄭成功占領,島上駐扎著西班牙殖民者和荷蘭殖民者。在閩南話里茶的發音是“te”,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就取了這個音。因為16世紀和17世紀初基本是荷蘭獨霸南亞,東南亞貿易,“te”這個音就被西班牙,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等國家沿用下來,并且帶到了他們各自的殖民地。
雖然tea是茶葉的統稱,但是它表達的卻是英國人所認知的茶。在這個認知系統,對于中國茶的完整性而言,只是冰山一角。
中國茶的完整性從何體現?簡單概述有以下幾點:
1、擁有悠久的飲茶歷史;
2、形成了完備的茶葉分類體系;
3、掌握了成熟的茶葉加工工藝及多元化的品飲方法;
4、形成了豐富多姿茶文化藝術觀念;
相對tea而言,中國茶的不足在于尚未形成tea那樣的世界性影響。了解tea的人,呈現世界性的分布,而了解茶的人,主要集中在中華文化圈中。
但是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強大,中國在世界博弈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華文化文化的發展,必然會趁勢而上。中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而要世界快速體驗中國文化的最佳方式,無疑是茶。
茶,正在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一張名片。那么,我們向世界傳播中華茶文化,就必須采用自己的語言系統,建立自己的闡述方式。經由英國人發揚光大的tea,顯然難以承擔這樣的使命。
英國曾經稱霸世界,自詡“日不落帝國”,而時至今日,大英帝國的王位雖在,卻早已失去了王者的風范與氣度。前不久英國公投“退歐”的舉動,便是這個國家“王氣黯然”的體現。昔日的大帝國,已經沒有了擔當的勇氣以及問文化的自信。
而日益強大起來的中國,則應樹立對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
那么我們在向世界傳播中國茶的時候,是否還需要借助tea的這種陳述方式?前文已述,tea并不能闡述茶的完整性,因此,我們在傳播茶文化的時候,可以直接了當的采用漢字“茶”的這個發音——cha。
其實現在在南美州許多國家以及中亞和俄羅斯,他們稱茶為“chai”。在十六世紀殖民史初期,葡萄牙與中原地帶和廣東一帶進行貿易,他們一個把茶和喝茶的習慣帶入歐洲的,所以這個發音chai就被葡萄牙人沿用并且帶到了其他殖民地。
雖然chai的發音更加接近漢語的茶啊,但是chai與tea一樣,都是當時強大的殖民者對茶的一種闡述,無法呈現茶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tea的時代,英國人將源自中國的茶,通過自己的演繹,使其風靡全球。但是在21世紀,日益強大的中國,有義務、也有信心,將這源于本土的燦爛文化,以全新的方式,推向全世界,讓世界人民了體驗最具東方風情的東方樹葉。
從今天起,Cha,應該成為我們傳播茶文化的新名詞、新語調。我們也期待Cha的這個聲音,能夠像當年的Tea一樣,為世界人民所認知和使用。
Cha,更能體現未來茶文化的綜合性與影響力。我們相信,Cha的興起,必將拓寬世界茶文化的新內涵,提升世界茶文化的新境界。
為達成這一宏愿,我們全體中國茶人,正在努力探索!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