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6號,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云南省農業廳、臨滄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暨‘天下茶尊·紅茶之都’云南臨滄紅茶文化節”在云南臨滄正式開幕。
作為一個觀察者,我很樂意看到大量茶文化相關的活動被舉辦。現在的普洱茶市場商業氛圍太濃,文化氛圍太薄,這也是現代商業發展一個尷尬的地方。文化需要底蘊與傳承,商業需要速度與效率,兩者在時間上并不相容。
過去的15年里,普洱茶市場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就拿廣州芳村茶葉市場來說,2000年初的芳村不過是一個中等規模的茶葉市場,到了2015年的時候,它已經成為中國甚至整個世界普洱茶的中樞。每年在芳村產生的交易可以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但在背后卻是茶文化的缺失。
文化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從一片茶的加工制作,到泡茶的過程都可以用文化來描述。長久以來,很多茶商認為文化不過是把店面裝修的古香古色,泡茶的時候放一些古典音樂,泡茶的人穿上古裝,這就是文化。大家只看到了文化的表面,卻從未觸及文化的實質。
簡單來說,有多人懂茶,能夠對一款茶品出多少道道才是茶文化的具體表現。在茶本身特征之上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才叫文化。就像同樣是老班章,有人喜歡老它的香氣,有人喜歡它的生津回甘,有人喜歡它的山野韻一樣。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師品茶的時代,大師說一款茶好,這款茶就好,大師說一款茶不行,這款茶就不行。大師的口感就是所有人的口感,喝不出同樣的味道就是不會喝茶。這是一個人的茶文化,而不是所有人的茶文化。孤芳自賞的背后是商業博弈。一款垃圾茶經大師點評后可以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品,一款明明可以傳世的佳作因無人賞識卻被埋沒。這是商人的幸運,是茶人的不幸。
茶文化的興盛是市場是否健康的標志,時代在變,生活節奏也在變,只有像“臨滄紅茶文化節”這樣的節日慶典多起來,茶文化才能夠真正興盛起來。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