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古樹茶在新茶階段消耗掉非常可惜,實在急著喝在一年以后慢慢喝比較好。
隨著古樹茶的興起,市場上到處都打著古樹的牌子,哪個商家也不會大喊我這個是臺地茶。可我們知道古樹的產量在普洱茶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怎樣買到貨真價實的優質古樹就成了一個難題,我們從實戰的角度來給大家支支招吧,買哪家茶沒關系,市場向良性發展才是關鍵。
辨別好的古樹茶,前提要避免的誤區。
第一個是聽故事
故事可以隨意編造,這個是不能作為依據的。比如我家多少畝古樹茶山,動輒千年古樹之類的,實際上古樹絕大部分零散分布在茶農手里,茶商最多也就是簽個協議,而且茶農還不一定按照協議,茶農信奉的是誰給的價高賣給誰。除非是野生古樹,一般栽培古樹樹齡五百年以上都很少很少,而那些珍貴的野生古樹林也大多限制采摘,哪有那么多千年古樹?再有什么名人故事就更加不靠譜,和茶沒關系。
第二個是看照片
誰去茶山都能拍個照,這個只能做個參考而已,并不一定說明問題。還有一個就是掛牌,不過,掛牌和收茶是兩回事兒,有掛牌并且收茶的,也有非常多只掛牌不收茶的,也有俺們這種基本不掛牌,但是也會收掛牌樹的鮮葉的。原因很簡單,掛牌茶農收的是掛牌的錢,收茶不管你掛不掛牌,自由競爭。
還有一種情況是,人也去茶山了,也是在當地收的茶,但是個人品鑒水平有限,缺乏品種環境等知識,可能買到假貨或者收的茶品質較差。即使蹲在茶樹下面等著也未必就是好茶,所以看照片不能充分說明問題。
第三個是看名氣與價格
名氣大不能說全無道理,但是名氣大真品很少,每年在茶山就被各種渠道分流了,流入零售市場可能性不大。價格高低是人定的,也說明不了什么。
辨別好的古樹茶,從以下3個關鍵點。
一、區別古樹和臺地
要想鑒別古樹,最快的方法是從臺地入手。為什么呢?因為古樹品種千差萬別,口感差異太大,沒法統一。臺地品種相對簡單,一般一個地區常見的就幾個品種,具體到一個茶山,往往就是一個品種,只要喝過了,記住了就行了。
古樹香氣口感各種各樣,你要試圖總結,十分困難!但是和臺地茶差異又很明顯,我可以說什么層次、回韻、茶氣,但是這些東西比較抽象,你要是坐我對面邊喝邊說還行,你要是就拿著書本照貓畫虎,恐怕還是有難度!
怎么最快的判斷一款茶是否古樹。一個是對臺地茶品種和口感要熟悉。如果是一年以上的茶(合理存儲),古樹茶會明顯呈現區別于臺地茶的香氣、口感、韻味,這些香氣口感可能千差萬別,但只要和你熟悉的那種臺地感覺不同,基本就可以判定。不同地區的臺地雖然也會有差別,但總的來說還是和古樹有一定差距,這個相對就好判別了。
剛做出來的新茶相對來說要難一些,因為古樹的特質還未完全展現,但是仍然可以區別。總的來說,臺地茶生硬、毛糙、單薄、貧乏;古樹要豐富、柔和、細膩、內斂。這還不是說滋味,古樹即使香氣高口感重,個別品種甚至很苦或者澀,但口腔的感覺仍然是細膩豐富的,而臺地茶即使茶味較重,仍然是單薄的。
上面說的是新茶,如果是老茶要更容易,古樹的轉化豐富性要比臺地茶強太多。
另外可以輔助我們判斷的是農殘反應,這個看我們前面的論述,如果身體敏感,不用什么品鑒,一杯臺地下去,農殘帶來的反應已經接收到了。當然也有農殘較低的臺地或者生態茶什么的(說是生態但未必達到,只是農殘可能會少點),或者體感遲鈍,那也可能反應不那么明顯。所以作為一個參考。
在對臺地建立識別系統之后,還需要和真正的古樹對照,一定要有來源可靠的標準樣。這樣就會慢慢明白我前面講的那些了。打個比方,天天在潘家園逛地攤永遠入不了古玩之門,多去看博物館,再不斷對比,慢慢就有感覺了。實際上如果你喝純料古樹一段時間,不僅口感有記憶,身體也有記憶,臺地茶就很難入口了。
還要提一點的是,有一種是實生苗(群體種)的小樹,這種和古樹有一點差異,但和扦插苗的臺地茶差異更大,作為喝古樹的進階課程,我們仍然可以區分這些小樹和真正的古樹。但在開始階段,先能區分臺地就可以,畢竟實生苗小樹也比臺地茶好得多。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慢慢也能品出拼配茶。
什么是好茶
先一款茶采摘與加工過程中不能有大的缺陷。我們把問題分為瑕疵和缺陷,瑕疵可以容忍但盡量避免,缺陷不能容忍。采摘等級不均、過高或者過低、或者雜有黃片,這些可以看做瑕疵,只要不嚴重尚可接受。茶葉萎凋要沒有捂到發酵,有些紅梗可以接受,如果葉片大面泛紅就明顯發酵了。
殺青需要適度,略欠,青氣有一些可以接受;過度就必須避免了,過度可能呈現綠茶的烘炒香,或者高溫的那種悶香,這種茶是不可以選購的,后期不會有好的轉化。
湯色有點渾濁,有些碎末黑點,這些可以稱為瑕疵,只要不太嚴重,尚可接受。主要還是看口感。口感有雜味兒不可接受。
把這些不能接受的排除,接下來就看大家的品鑒水平與偏好了,這個隨著大家品鑒的細膩,經驗積累,以及過來人引導,水平會有所提升,不過仍然還是有所偏好。古樹如此豐富,我想說,香高的有好茶,香柔的也有好茶;苦澀的有好茶,清甜的也有好茶;層次豐富有好茶,簡單直接的也有好茶;要綜合的來看,這個容我們慢慢再說。
開始階段,在排除了問題茶之后,不妨從自己喜歡的口感入手,循序漸進,比較靠譜。如果一味聽從張大師,李大師的說法,大師可能忽悠,也可能是真有水平,但和你自己不相應,還是白搭。從自己出發,有品鑒的樂趣,再以開放的心態去體會其他人的說法,逐漸提高,這種做法比較可取。切忌從書本或者某人處學來一知半解生搬硬套,這種就是邯鄲學步,連最基本的辨別能力也喪失了,就太遺憾了,說實話這樣的人還真不少。
新茶老茶
普洱茶領域有個奇怪的現象,都說是越陳越香,但是往往賣的都是新茶。這是什么道理?不是越陳越香不對,而是中國這個社會目前處在的是一個比較短視的階段,誰也不愿意看長遠,能快速變現最好,茶商也沒能力大量壓貨,大玩家存點貨倒有可能。另一個原因是社會信用不夠,新茶還能從原料把關,n年的茶誰知道原料怎么回事兒?當然另一方面也是品鑒能力還不成熟,因為好茶即使沒看到原料采摘和加工過程其實也沒關系,茶會說話的。
說實話,好的古樹茶在新茶階段消耗掉非常可惜,有的茶剛開始連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還沒有發揮呢,一般總要經歷一個四季寒暑,才能初步看出端倪,三五年才能把握一個脈絡,換句話說,實在急著喝也要在一年以后慢慢喝比較好。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