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訓開始時,劉云魁老師特別強調,要大家品嘗每一泡茶湯,一定留意滋味、香氣這些最主要的特征,同時留心每泡之間的差別、細微變化。
正式開始時,邵欣老師依照尋常泡茶方法,將學員們帶來的5款茶葉,每款泡5次,逐次泡制給大家品鑒;老學員們根據各自感官體驗發表意見,劉老師再作最終點評。
有意思的是,這5款由學員們在市場上購買的或別人贈送的茶葉,極具各自特點,反映出當下市場茶葉經營的不少亂象。學員們大開眼界的同時,也對某些茶大跌了眼鏡。
按品鑒順序,5款茶特點如下:
第一款:熟普
學員綜合意見:香氣低;湯色偏暗,不透亮;湯感薄,顯澀;葉底薄、沒韌性,葉色碳黑。似秋料。
老師點評:的確是秋料,這用我們以前教給大家的判斷方法,很容易得出結論。原料季節差,加之是臺地料,更加上堆溫過高快速碳化,茶的品質表現出種種劣質茶的特征,就不奇怪了。
第二款:熟普
學員綜合意見:干茶褐紅;香氣略顯;口感稍滑,有甜度感;湯色紅濃稍亮;葉底大部分完整、舒展、紅褐,少部分蜷縮、枯暗。
老師點評:此款茶由于選用了夏、秋料混拼,加工又相對規范,所以品質比前一款熟普高出了不少。
第三款:烏龍茶
學員綜合意見:條索粗大、黑褐,似巖茶;干茶香不愉悅,且帶陳味;湯色暗紅;葉底烏褐;沖泡后有異味,重澀。
老師點評:大家喝這款茶僅一泡就不喝了,為什么?主要在入口的味道異常,不好接受。該茶形似巖茶又沒有巖茶其他特征。我還注意到了熱香還有輕微的青味,(學員:回想起來確實有。)這說明什么?可以確定,是整個加工環節到倉儲都出了問題。極有可能是外地原料假冒的巖茶。為掩飾缺陷并拉近與巖茶的距離,仿者以“青改紅或黑”的方式,對茶葉進行了再處理。但假的怎么做,一定還是假的。
第四款:紅茶
學員綜合意見:干茶纖細,金毫滿披,嫩度高,干香似薯香;沖泡后香氣減弱,不明顯;湯色黃紅,入口香甜,但澀味較顯稍帶苦味;葉底芽頭瘦而稍硬,黃偏青。
老師點評:這款茶具有較強的迷惑性,從外形、香氣、湯色、一部分口感來看,的確給人不錯的感覺。但是,它應該是低海拔的夏初料吧?(帶樣茶來的學員:的確是,發給我的照片,茶園在丘陵地帶。)應該發酵度中上的所謂新紅茶吧?所以苦澀應是本色。但,過于甜、失香快,是加了添加劑的。(一學員:確是,我剛才把茶漬擦在紙上,現在仍有很黃的痕跡。)加添加劑是違法的,這樣的茶最好還是別喝了。
第五款:生普
學員綜合意見:干茶黃綠;沖泡后清香;湯色淺黃透亮;滋味有甜感,苦澀稍顯;葉底部分稍嫩,機采料多。
老師點評:口糧茶做到這樣,還不錯。
五款茶喝下來,老學員們都說感觸強烈,收獲很大,對于以后飲茶、購茶,幫助極大。他們也認為有些茶,品質的確存在較大問題,今后消費會認真甄別,避免上當受騙。
劉老師最后說,學習茶,學好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消費茶、傳播茶,維護和促進健康。他希望學員們在實踐中,更進一步精深專業水平,更好地為自身為社會服務。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