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許多茶友提出了干倉茶和濕倉茶怎樣區分,以及干倉茶與濕倉茶各有什么優點?再結合給茶友鑒茶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感覺有必要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在進入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要把干倉與濕倉這個概念搞清楚。所謂干倉,基本上指的就是常年濕度比較低的地區,比如黃河以北、云南大部分地區、西藏、新疆等等。在這些地方儲存的普洱茶,我們通常稱之為干倉茶。
所謂濕倉茶,通常將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兩廣、福建等常年濕度比較大的地區儲存的普洱茶稱為濕倉茶。常年平均濕度低于80%的茶,基本上我們就稱為干倉茶,這樣劃分比較科學一些。
云南也是有濕倉茶的,例如元江、西雙版納的景洪,在那里儲存的茶通常也有濕倉味。至于氣溫和干、濕倉的關系就不是那么大了,比如北京夏天的氣溫還是非常高的,但在那里儲存的普洱茶依舊是干倉茶的特征。因此,干倉與濕倉主要還是與濕度關系比較大。
生茶
在弄清楚干倉與濕倉的概念之后,我們進入今天的主題——干倉與濕倉茶怎樣區分以及它們各有什么優點。
首先來看干倉茶,從外表上看,在相同年份或者年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干倉茶會比濕倉茶的顏色淺,當然這是對生茶而言。10年左右的干倉茶的顏色通常呈灰褐色,而相同年份的大部分濕倉茶會呈現出黑褐色。
從茶湯的顏色看,它們也有明顯的差別,十年左右的干倉茶,湯色呈金紅色,也就是有點玫瑰金的顏色。而濕倉茶多呈現琥珀色,甚至呈淺紅色,嚴重的可呈現類似于中國勁酒的顏色(實在是想不出比較貼切的顏色,才拿勁酒來做一個比對,少喝酒多喝茶啊)。
從香氣上來說,十年左右的干倉茶香氣比較高,集合度好,而濕倉茶的香氣就會弱許多。
從滋味上看,干倉茶因為轉化比較慢,苦澀感會比濕倉茶重(在相同品種茶葉下對比)。
從湯的質感上看,濕倉茶的潤度、滑度就比干倉茶好許多。說到這,想提一下:普洱熟茶最初的工藝就是發源于廣東,是廣東茶人發明的水發茶工藝,然后云南的普洱廠家借鑒了此工藝,研發了普洱熟茶,這是歷史事實不可否認。我猜想正是基于濕倉茶的特點,廣東茶人才發明了水發茶的工藝,也才有我們今天的普洱熟茶。
熟茶
上面說的是生茶的特征,那么熟茶又有什么特點呢?
干倉熟茶的外表呈黃褐色,而濕倉熟茶的外表呈深黑褐色。干倉熟茶的外表比較油亮,而濕倉熟茶的外表比較悶,沒有油質感。
從湯色上看濕倉熟茶的顏色較深,但這一點比較難以分辨,干倉熟茶的形狀保持得較好,而濕倉茶通常會發泡、發脹,形狀看起來比較松散,這一點對于生茶來說是一樣的。至于濕倉,無論是生茶還是熟茶部分存在的所謂倉味,那是因為保存不當引起的,保存得好的濕倉茶基本上是喝不出那種倉味的。我們不能將高濕地區儲存的茶統統說成有霉菌,這是不對的,也有許多保存很好的,它們的優勢也很突出。
干倉茶與濕倉茶各自的優點
近十來年,隨著普洱茶的普及以及對存儲要求的提高,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在高濕地區也出現了許多保存得好的普洱茶。有的是控制倉庫的濕度,也有的安裝空調,將濕度和溫度保持在一個比較好的范圍之內。愛茶之人各有絕招,他們手上儲存的許多茶葉不比在干倉狀態下存儲的差,有的品質甚至還超過了在干倉狀態下的。
干倉茶的優勢在于香氣高,集合度好,無雜味,茶氣保持得比較好,就算是經過十年,二十年的儲存,它本身的地理特征也能很直接的反應出來,將茶葉的大部分特質能完整的保存下來。缺點就是后期轉化慢,變化小,湯水的質感稍不如意。
保存好的所謂濕倉地區的茶,優勢在于后期轉化快,茶湯的質感柔潤,粘稠度高,甜度也不錯,令人不適的苦澀味退去的速度快,茶味比較醇厚,和喝老酒有些相似,少了一分烈,多了一些柔,這本來也是普洱茶轉化的魅力所在,當然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保存得當的基礎上。
儲存普洱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與財力,就像養小孩一樣,要精心照料,決不能馬虎大意,否則就會全功盡棄。我們看到在廣東的愛茶之人,他們對茶發自內心的喜愛,他們也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茶,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茶友學習的。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