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倉茶形成的歷史原因是什么?
提到濕倉,其實首先要從入倉茶開始說。五十年代以前,綠茶、烏龍茶、鐵觀音單價偏高,在香港,大量茶樓飲用的是低價而量大的普洱生餅、生沱、生散茶。然而港人習慣口感以重烘焙烏龍、鐵觀音為主,普洱茶當時還沒有渥堆熟茶,所以口感過于苦澀。香港人不習慣。
于是香港人、包括廣東地區的人不斷研究如何讓生普快速陳化。五零年代后期就嘗試了人為快速發酵的方式,于是五十至六十年代云南方面所考察學習之灑水渥堆制程,即源自于此概念,也就是熟茶發酵的前身。
回到“濕倉”的成因, 其實源自香港的“入倉”概念以及當時香港人對茶品的品飲標準的把握。在香港普洱茶存放的倉庫有兩種,一種是公設倉庫,一種是私人設立的倉庫。私人倉庫在存放普洱茶時會定期進行翻倉,將倉庫中的茶品的空間位置進行改換,避免由于倉庫中溫濕度分布不均造成茶品轉化的程度不同,而公設倉庫則不會幫助物主翻倉。一般在存放三年過后,茶品會被拿出退倉兩年,退倉會選擇在一個適合的環境下退倉。
而對于當時的港人而言,評價普洱茶品質的指標并非是茶品的倉儲年份,而是茶品所達到的轉化狀態,只有轉化到適合當地人口感與體質的茶品。于是,慢慢演變成,商家為了快速生產符合口感的“成品茶”,發現,可以通過高溫、高濕、不通風的條件來加速茶葉的轉化。于是起白霉、綠霉的“濕倉茶”頻頻出現在市場。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