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90年代的時空環境下,七子餅運到香港后,被放進比較潮濕的環境倉儲,以加速茶葉的轉化,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今天大家普遍認知的干倉茶品,在當年幾乎只是少數的遺珠品。干倉思想的興起與被肯定,是90 年代中期以后的事。
根據一般存茶經驗,茶品制成后,如果一直存放在干燥的環境中,轉化的速度很慢,反而如果在比較潮濕的環境中,轉化的速度會加速許多,而且相同倉儲時間比較,后者茶湯也比較醲釅順口。
只是倉儲必須控制得宜,茶品在過度潮濕的環境中放置過久,不但茶質破壞,有的甚至發霉損壞。
因此,購買純干倉的茶,或是濕倉的茶,相當程度還是依賴個人的喜好,我們在這里介紹的,只是區隔兩種茶的方式,以便茶友購買時能有所依據。
從理論上說,干倉的茶品只有一種,就是出廠后到飲用前完全沒有在高于相對濕度約85%的環境里待過的茶品;除此之外,都應該被定義成受過潮,受過潮的茶品,不論是意外疏忽,或是人為刻意,都不應該再被說成純干倉茶品。
有些文章作者用字精準,將茶品自然陳放的變化稱為陳化,人工加速變化則稱為轉化。
從實務上來看,有一些方式可以初步鑒定茶葉有沒有經過人工加速轉 化,不過最終還是要依靠品飲來鑒定。以下我們就提出幾個鑒別茶品倉儲的方式。
受潮的茶品有幾個現象:
第一、條索容易因為受潮軟化擠壓而糊掉。
第二、表面失去光澤,甚至部分條索轉成灰色。
第三、茶葉受潮會分,茶汁出來,芽頭因此會染色,染色的芽頭色澤比較不自然,可以透過比較看出。
第四、餅身留有某種蛾幼蟲吐的白色絲狀物,部分茶商會仔細刷掉,但百密總有一疏。
第五、茶葉表面會留有蟲屎,由于茶餅側面較松,所以蟲屎留在側面的機會最大。
第六、如果茶餅邊締被咬蝕,泥鰍邊就會有脫落的情形。
第七、剝開餅茶,中央部分出現綠色或黃色的霉斑。
七子餅茶的茶品如果沒有受過潮,茶葉條索清晰、茶面油澤光亮,邊緣松脫情形不嚴重,內飛無大片茶漬染色,包裝紙完整。
但是如果一片七子餅具備了上述條件,未必就一定沒有受過潮,因為一些輕微受潮的茶品,依舊有上述的表現,這時就必須依靠湯色的判斷,以及實際的品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