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具有多重性價值,如地域性、投資性、收藏性、升值性、持續性、消費性等,堪稱茶葉中的活古董。但普洱茶的周期性的市場波動,牽動著無數人的神經。每逢市場利好時,到處是各種大師、專家在豪言壯語,市場低迷寒冬時大師、專家也貓冬去了。如何破解普洱茶之困,近日,筆者與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包忠華進行了一次深度專訪。現整理于此,以饗讀者。
艾文華:在談“自然倉”前,請您談談有關普洱倉的一些現有分類。
包忠華:普洱茶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健康功效和倉儲陳化,作為普洱茶原產地的云南省在普洱茶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的整個產業鏈上,相對缺乏的是普洱茶倉儲這一關鍵環節。云南省雖是普洱茶原料、加工之地,但沒有形成云南普洱茶原產地的倉儲標準,(也形不成相應的倉儲規模),只能是普洱茶原料的供應商、制造廠和搬運工,缺乏在普洱茶市場上應有的定價權和話語權。以此,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國有限公司將打造一個“自然倉”全新概念,以彌補普洱市乃至云南省在茶產業鏈上的一個短板。
普洱倉泛指普洱茶進行儲存實現后發酵的環境,有專門建的倉儲倉庫,借用一些閑置的倉庫,家里空閑房子等。從大的角度來講,可以分為普洱濕倉和普洱干倉兩大類別。普洱濕倉是指在過去,普洱茶進入香港、廣州、臺灣等地,存放在倉庫里,于高溫高濕的條件下形成的倉儲茶,雨季相對濕度大于80%,也就是很多人常說的有“濕倉味”的倉儲茶。這種倉儲茶,在2007年之前流行于市場,之后除了在廣東沿海一帶地區的人群相對習慣品飲以外,其他很多地方的消費者對這類的倉儲普洱茶就不是很接受了。這意味著,濕倉茶逐漸地在淡出消費市場。
普洱干倉又可細分為自然倉、現代倉、密閉倉三種。其中,自然倉是指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沒有過多人為的去控制溫度、濕度,而是依靠自然溫度、濕度的條件下,來實現普洱茶的后發酵過程的倉儲環境。而現代倉,也稱標準倉,是指在倉儲期間內人為控制倉儲環境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下,使得茶葉均衡地穩定快速發酵;這種倉儲,可以實現一定量的標準化生產與發酵,但其缺點是,缺少了茶葉物質本身變化的豐富性,同時也加大了倉儲的電費等成本。密閉倉是指在一個沒有空氣流動的環境下實現普洱茶的后發酵過程;這種倉儲雖可保持茶葉內的芳香物質,也就是所謂香氣不走失,但因為缺少空氣、濕氣,人為的抑制了茶葉后發酵的速度。
艾文華:提到普洱茶倉,我們較為熟知的有“港倉”(香港)、“莞倉”(東莞)、“大馬倉” (馬來西亞)、“干倉”等,那“自然倉”是個什么樣的概念?
包忠華:作為普洱茶原產地的云南省,其普洱茶的產量非常大,但在普洱茶(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的整個產業鏈中的,相對缺乏的是普洱茶倉儲這一關鍵環節。云南省雖是普洱茶原料、加工之地,但沒有形成云南普洱茶原產地的倉儲標準(也形不成相應的倉儲規模),只能是普洱茶原料的供應商、制造廠和搬運工,缺乏在普洱茶市場上應有的定價權和話語權。也就是說,政府是在為了扶持普洱市茶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把這個標準的普洱自然倉納入了扶持的項目內。為此,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國有限公司將打造一個“自然倉”全新概念,一來彌補了普洱市乃至云南省在茶產業鏈上的一個短板;二來可以更好地推動普洱市乃至云南省整個茶產業的發展,普洱市未來計劃打造‘中國最大的普洱茶自然倉儲基地’。有一種說發很有意思“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經濟,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人類”,我認為“誰控制了倉儲,誰就控制了普洱茶的定價權”。
艾文華:對這個相對陌生的“自然倉”概念,和地州倉(如下關倉、勐海倉)相比有何優勢?
包忠華:整體而言,普洱茶的自然發酵過程都可以在云南地區實現,如普洱、版納、臨滄等地都具備了普洱茶在后發酵過程中的自然環境優勢。單從選址來講,普洱市是建設“自然倉”的最佳地之一,其空氣、濕度等環境更有利于普洱茶在后期的自然醇化。
在2005—2010年期間,我們在普洱市做了無數次對比觀測性實驗總結出,普洱茶的后發酵最佳條件:人工控制現代倉的最佳溫度為25—32℃,相對濕度在60—70%,在這個環境下普洱茶的后發酵速度是高快的;而自然倉的最佳溫度是15—32℃,相對濕度在50-75%。通過這一實驗數據對比得出,自然倉轉化的速度要比現代倉的轉化速度要慢,但口感更豐富、更飽滿,這也是普洱茶自古以來依靠自然,返璞歸真的體現。
作為長期專用倉儲茶葉的自然倉,在建設過程當中,我建議應注意以下三點:
其一,選址的周邊環境不能有其他有任何異味的物品。倉庫內設置對流窗,以利于空氣的流動;不能選擇夏天(雨季)濕度過大或冬天氣溫太低的環境;還需配備防曬、防漏、防潮、防火、裝卸等配套設施。
其二,自然倉的建設可根據客戶的要求改裝為現代倉和密閉倉,以滿足客戶需求。
其三,茶葉堆放要規范化,最好不要堆放在一樓,一樓地氣潮濕,堆放時還需要增加一層木板作為墊底,以免茶葉受污染、受潮;堆高控制在1.5米左右,太高會把茶葉的外箱包裝壓壞,太低會浪費空間。
艾文華:剛剛您講到,在普洱市更適合建設“自然倉”,請舉一至兩個理由說明。
包忠華:其一,普洱茶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健康功效和倉儲陳化。普洱茶實現后發酵需要有適當氧氣(空氣)、水分(濕度)、溫度、時間、空間等條件。普洱茶后發酵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作為一個長期倉儲普洱茶的倉庫我們叫它“普洱倉”,是實現普洱茶后發酵的環境。過去很多茶企,大多數是以加工型為主的“加工廠”,在自然條件下使茶葉自然發酵的倉儲就沒一個成規模、成體系的。因此,“自然倉”的建設,將成為云南普洱茶產區首個成規模、體系的倉儲。
其二,普洱市由于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心城區海拔高1302米,年均氣溫在18.3℃,年降雨量為1530毫米,負氧離子含量在七級以上,相對濕度50-75%,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加之,其森林覆蓋率超過67%,是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綠洲,被聯合國環境署稱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普洱市是“國家衛生城市”之一,全國空氣質量十佳城市之一,是最適合人類宜居的城市。所以,“生于斯,存于斯”,普洱茶在后發酵過程中的有益菌,同樣需要有高質量的空氣,又有適合的溫度、濕度等自然環境條件下進行倉儲。普洱茶產業的發展,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甚至是將來,普洱茶的后期醇化都離不開倉儲這一關鍵環節,“自然倉”概念和建設必是實現普洱茶跨行跨業的一個發展趨勢。
艾文華:“自然倉”的建設,對整個茶產業有何深遠的影響?
包忠華:目前,全國茶市低迷,很多企業都減少了收購茶量,在消化原來的庫存。茶農普遍賣茶難,很多茶園都放棄采摘,不少地方茶葉都是一些留守老人、婦女在虧本采摘銷售。在這樣背景下,引導茶農參與自然倉儲茶葉是一種途徑。
2007年以前很多茶葉愛好者倉儲茶葉都跟風加工成個性化、無品牌的茶品。但未來的品牌化時代很難賣好價,如果以毛料形式倉儲,具可緩解目前整個行業資金緊張的難題,待渡過市場低迷期,再由企業收購加工,反而價格會比加工好的成品茶價格更高,增加茶農收益。‘茶農倉儲茶葉模式’可形成無數的小自然倉。但至少要把握幾點:(一)茶葉要加工成可長期儲存的普洱曬青和曬紅等茶原料;(二)必須提高工藝水平,通過分撿,剔除老黃片等雜質,分級用標準紙箱(有內袋)定額包裝,就完成倉儲待售環節;(三)倉儲在一個干燥、無異味的地方。
作為引領普洱市茶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天下普洱茶國公司,有責任為同行與個人提供融資協助。“自然倉”的建設功能,一方面解決了普洱市的中、小、微茶企面臨融資難的問題。比如,可以利用普洱茶的金融屬性,以及國資委下屬企業的信用,目前多家金融機構已經來談合作,如何為小微企業與個人收藏者提供倉儲茶葉質押貸款擔保業務。公司目前正在申報“普洱茶自然倉儲企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