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踏漢隸之門,首選當為《石門頌》,蓋因它有“隸中草書”之稱。
《石門頌》是簡稱,也是通稱,全稱為《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刻于東漢恒帝建和二年(148年),是漢中太守王升在東漢順帝初年,因司隸校尉楊孟文修復褒斜棧道有功,而撰寫的一篇頌詞。全文655字,行20,每行30或31字,字徑3寸左右。
該帖雖屬漢隸,卻沒有明顯的隸書中的“蠶頭雁尾”。字的意態放縱飄逸,體勢瘦勁恣肆,字隨石勢,不乏意趣。歷來評價高,影響大,是謂著名的摩崖石刻。
清張祖翼在此崖刻中跋云:“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學其“形似”或易,達其“神似”難矣。更何況字的線條粗細變化無幾,極易減弱書法語言內蘊。
《石門頌》原刻于陜西省褒城縣(今勉縣)褒斜道南端石門隧道西側崖壁上,后因修建水庫,于1971年鑿出遷至漢中市博物館。
《石門頌》與陜南略陽的《甫閣頌》,甘肅成縣的《西狹頌》并稱“漢三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