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帖的前奏——復制古人墨跡的方法
有關帖的最早記載,見于《前漢書·陳遵傳》。其傳稱他“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弆以為榮。”是有關帖的最早記載。至于陳遵其人,他為王莽時期有名的書家。
刻帖未發明之前,要使古人手跡廣以流傳,就需復制。復制古人墨跡有四種方法:一是臨摹;二是雙鉤廓填;三是用硬黃紙鉤摹;四是用響拓。直到唐宋時期開始盛行刻帖。
(二)刻帖淵源
帖是石刻中的一大類,亦有用木刻成,一般多用梨木,但木刻畢竟為數很少。如宋《淳化閣帖》,每冊末尾在年月下刻某日“摹勒上石”。可是,自宋以來,每當人們談起《閣帖》,總認為此帖刻于棗木板,故后刻《淳化閣帖》時,往往在裂痕上刻有銀錠痕跡(圖106),以附會其說。由于帖不像碑那樣,建立在路旁顯見處,供人觀賞閱讀;而一般都置之室內或鑲于墻壁間,除供人們觀賞外,又供人傳拓,為了使更多的人臨摹和欣賞書法藝術,所以只要帖摹刻完畢,就有拓本。一般稱當時的拓本為初拓本。倘拓工精,用紙、墨好,那其拓本可以說神完氣足,下真跡一等,視為珍品而陪加收藏。
帖為橫石,每塊大致高尺許,寬二至三尺,其內容多為帝王、名臣與文人所書詩詞、歌賦、書札等,以墨拓之,裝裱成冊,供人欣賞與臨摹。
作為研習書法用的刻帖,到底始于何時,其說法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就單帖而言,相傳《樂毅論》小楷是石本,為東晉王羲之親自書刻。隋時釋智永曾摹刻《蘭亭》,唐太宗酷嗜《蘭亭序》,他見拓本而求索其真跡,因而有著蕭翼賺蘭亭的故事。又王羲之著名的草書《十七帖》,唐時曾模勒上石。就叢帖(套帖)而言,前人皆以為南唐開始,如所謂《升元帖》、《保大帖》,但這僅見于著錄,未存原石與原拓。但一般認為刻帖(或成套帖)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所刻的《澄清堂帖》。《澄清堂帖》發現于明,董其昌、孫承澤等稱為南唐刻帖,從此,為各收藏家與專家學者們所贊賞與爭購,轟動數百年,譽為“帖祖”。殊不知中國歷史博物館所收藏的《澄清堂帖》卷十一的發現,董其昌的欺人伎倆說為南唐所刻,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澄清堂帖》卷十一,此叢帖卷首一帖篆書,為宋文勛臨摹秦《瑯琊臺刻石》,后有蘇軾跋(圖107),其后為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蘇軾書《到黃州謝表》、蘇軾小正書《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并跋。更重要的在章草《急就章》后,有南宋張栻、陳骙等十人跋語及觀款。啟功先生在《蘭亭的迷信應當破除》一文中有力地指出:“《澄清堂帖》中不但刻有宋“諱”的缺筆,而且第十一卷中還刻有蘇軾以下直至南宋許多人的字跡,那董其昌的欺人伎倆,也就可以不攻自破了。今天我們更沒有信‘祖刻’的必要了。”所以,就《澄清堂帖》而論,以其卷十一,南宋人跋考之,已然證明是南宋所刻。現所可信的最早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所刻的《淳化閣帖》,使我們確信固應以宋《淳化閣帖》為創始。
帖,從狹義上講,名家寫的詩文、信札、帛書等墨跡手書稱為帖。從廣義上講,凡供習字者作為范本的拓本或影印本,統稱為帖,或字帖。法帖大致分為兩大類,即單帖和叢帖(也稱匯帖、套帖)叢帖有集刻諸家和集刻一家之別。
單帖,是將某一人的詩文或信札所刻成的帖,稱單帖。叢帖,即集刻一家的諸帖或兩人以上的名家多種古今名帖匯為一帙者,稱謂“叢帖”、亦稱“匯刻叢帖”、“套帖”。叢帖鼻帖,當推《淳化閣帖》。自此之后叢帖甚多,已知者有三百五十余種。可是容庚先生著的《叢帖目》,錄有286種。
(三)刻帖種類
1.單帖
魏鐘繇有《宣示表》、《力命帖》、《還示帖》、《賀捷帖》、《薦季直表》等。三國吳,相傳有皇象書《急就章》傳世刻本最著名者當推《松江本》。西晉陸機《平復帖》,章草,紙本墨跡。現今傳世最古的知名書家墨跡。相傳西晉索靖書《月儀帖》,章草;《出師表》章草。東晉王羲之有《黃庭經》、《樂毅論》、《蘭亭序》、《曹娥碑》等最為著名。其次,還有相傳為王羲之書的單刻帖有《黃庭內景經》、《筆陣圖》、《金剛經》、《告誓文》等。王獻之有《中秋帖》、《地黃湯帖》、《洛神賦》、《鴨頭丸帖》、《保母磚志》等。還有西晉王珣《伯遠帖》,行書真跡。隋智永《真草千字文》、《開皇蘭亭》。
唐歐陽詢《般若波羅密多經》。唐虞世南《破邪論序》。褚遂良的《陰符經》、《度人經》、《西升經》《千字文》、《枯樹賦》、《哀冊》等。顏真卿《小麻姑仙壇記》、《爭座位帖》,亦稱《論座位帖》、《與郭仆射帖》、《祭侄文稿》。柳公權的《護命經》、《常清靜經》等,一直受到后世人的重視。孫過庭《書譜》、《千字文》、《景福殿賦》。
張旭《肚痛帖》、《千字文》、《圣母帖》。相傳鐘紹京所書《靈飛經》、《維摩經》。蘇東坡《前后赤壁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合卷》。黃庭堅書《松風閣詩》、《詩送四十九侄》,為黃庭堅行書法帖。米芾《千字文》、《多景樓詩帖》、《苕溪詩帖》。蔡襄書《茶錄》、《牡丹譜》、《謝賜御書詩》,亦稱《自書謝表并詩》及筆精帖書札。元趙孟頫《道德經》,全稱《老子道德經》、《無逸書》、《閑邪公家傳》、《蘭亭十三跋》、《千字文》、《靈寶玉樞經》、《天冠山詩》、《過秦論》、《妙法蓮華經》、《七觀帖》等等。
以上列舉自魏晉至元諸家單帖,僅舉其例。自然,歷代單帖,不知其數,不勝枚舉。
2.集刻一家之帖(又稱個人叢帖)
集刻一家帖,著名的有晉王羲之《十七帖》、王羲之書《弘文館帖》一卷、《二王帖》、《瑯琊帖》、《顏魯公帖》八卷、續一卷。顏真卿《忠義堂帖》。《綠天庵帖》,所刻唐懷素草書《千字文》兩種。蔡襄書《福州帖》,又名《蔡忠惠公法帖》、《古香齋寶藏帖》。《東坡蘇公帖》、又名《西樓帖》、蘇軾《晚香堂蘇帖》、蘇東坡書《景蘇園帖》。黃庭堅書《黃文節公法書》。米芾書《紹興米帖》、米芾書《英光堂帖》、米芾書《月虹館法帖》、《米南宮墨妙》、米芾書《清芬閣米帖》、米芾書《貫經堂米帖》。宋刻宋代宗趙炅書《至道御書法帖》。元趙孟頫書《松雪齋帖》、《松雪齋法書墨刻》。明文征明《停云館真跡》。明邢侗書《來禽館真跡》。明董其昌書《寶鼎齋法書》、《小玉煙堂董帖》、《汲古堂帖》、《銅龍館帖》、《清暉閣藏帖》、《如蘭館帖》、清王鐸書《瑯華館帖》、《擬山園帖》。
清陳洪綬《陳老蓮先生真跡》。沈荃書《落紙云煙帖》。清姜宸英書《老易齋法書》。傅山書《太原段帖》。惲壽平書《甌香館法書》、《味古齋惲帖》、《寶惲室帖》。王澍書《虛舟千文》十種、《王虛舟摹古法帖》。劉墉書《清愛堂帖》、《劉文清公手跡》、《曙海樓帖》。清康熙書《淵鑒齋御筆法帖》、梁同書書《頻羅庵法書》、《青霞館帖》。鄧石如《完白真跡》、《完白山人篆書帖》。包世臣《小卷游閣帖》、林則徐《林文忠公手札》。
3.集刻諸家之帖(其中有歷代叢帖和某朝叢帖)
集刻諸家的叢帖,較著名的主要有《淳化閣帖》,除《淳化閣帖》一系外,著名的有《大觀帖》、《澄清堂帖》、《博古堂帖》、《群玉堂帖》、《郁孤臺帖》、《寶晉齋帖》、《東書堂帖》、《鳳墅帖》、《真賞齋帖》、《停云館帖》、《余清齋帖》、《墨池堂帖》、《來禽館帖》、《戲鴻堂帖》、《玉煙堂帖》、《渤海藏真帖》、《郁岡齋帖》、《秋碧堂法帖》、《懋勤殿法帖》、《快雪堂帖》、《式古堂帖》、《秀餐軒帖》、《三希堂法帖》、《墨妙軒法帖》、《經訓堂帖》、《安素軒帖》、《滋惠堂帖》、《海山仙館藏真帖》、《筠清館帖》、《岳雪樓帖》、《壯陶閣帖》、《蘊真堂帖》及《瀛海仙班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