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三國演義》的描述,那個急躁勇猛的張飛早已歷代相傳,家喻戶曉。志載曹操奪荊州時,劉備敗于當陽。張飛率騎拒戰(zhàn),曹軍不敢近。后隨劉備攻取益州時,其又任軍騎將軍。時與后世尊為“武圣”的關(guān)羽同稱“萬人敵”。遍覽志史,無不描述張飛是一位缺墨乏文大遜儒雅的猛將。
其實,這位猛張飛還是頗通書藝的。陜西岐山現(xiàn)存一通碑刻,青石質(zhì),寬167厘米,高38厘米,正文隸書。其文曰:“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于八氵蒙。立馬勒銘”。隸文后附一小跋,顏體,胡升猷書寫,曰:“桓侯立馬勒銘。相傳以矛石,作字在四川渠縣石壁。今壁裂字毀。光緒七年六月,撿家藏拓本重鉤上石。侯之精靈如在目前,非徒愛其書法之工也?!?/P>
《三國志》載,建安二十三年(218)秋,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曹操命張郃領(lǐng)兵三萬進犯巴州。劉備令張飛率卒萬人迎擊于蒙頭(即八蒙山,在今四川渠縣)。張飛以少勝多,把名將張郃打得大敗而逃。當時他非常高興,便以石代紙以矛作筆,在八蒙山石壁上,刺鑿下與這通“立馬銘”正文相同的兩行隸體大字,以示紀功勉士并兼羞曹軍。
此方漢代摩崖石刻,惜因年代久遠,山石裂崩,刻文損毀。清末,四川灌縣望族胡升猷家中富藏,精于鑒古。其依家藏原拓將“立馬銘”重新鑿刻于八蒙石壁上??上缃癜算呙缮竭B清代重刻的摩崖也不存在了。
清光緒七年(1881)六月,時任陜西岐山知縣的胡升猷,又依拓本重新刻碑,并在“立馬銘”后附刻一小跋,表達了他對張飛的崇敬之情?!胺峭綈燮鋾ㄖひ病敝湟松钏?。
細觀碑刻正文,筆劃豐滿遒勁,氣勢剛健凝重,結(jié)體渾樸敦實。橫劃“蠶頭”暗藏,“燕尾”明顯,既具時代特征,又顯個人風格。而且極具婉轉(zhuǎn)圓通的韻味,中鋒藏鋒如錐畫沙,很是精妙。整體布局不雜一絲浮躁之氣,極為認真。又因其依舊拓而刻,筆面頗多漫連,故又不失古茂之風,令人頗多玩味。銘末小跋,乃胡升猷所擅之顏體書寫,令人耳目一新。
明代《丹鉛總錄》記載:“涪陵有張飛刁斗銘。其文字甚工,飛所書也?!备⒘?,亦在四川。可惜“刁斗銘”今已毀,也無拓本傳世,故其貌難知。但據(jù)“文字甚工”一語來看,其“刁斗銘”的書藝也是相當高的。另據(jù)《丹鉛總錄》:“……張飛刁斗銘……飛所書也?!睆倪@肯定語氣來看,我們可以排除張飛讓人代筆嫌疑,說明“立馬銘”并非孤證,而是可信的。
由此可見,張飛并非只會縱馬舞矛,我們該對這位張將軍刮目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