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款是印章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當前而言,重視印面塑造,忽視邊款構成是一種通病。當代某些名家也有這樣的毛病,印面費盡心機,邊款卻草草了事,單調無比,使得當代篆刻有片面發展的趨勢,從立體性走向平面性。比如說,欣賞吳昌碩《缶廬》印,從其邊款和頂款可對這一名號的時間、來歷和含義有綜合的了解。反觀當代的篆刻創作,印面內容牽強,用兩個毫不相關的文字來組成,以追求章法疏密形式的印面效果,或者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內容,諸如“狼來了”或“呼機1234567”,以類似的內容入印,雖說和時代相關,但無疑不具任何文化內涵,這樣的內容,邊款能刻些什么?因此對邊款必須加以強調,從而使印章藝術性更進一步豐滿和完善。概而言之,印章邊款主要有下列意義:
1.邊款中真、草、篆、隸、簡和碑等書體無所不有。蔣仁善顏體邊款;鄧石如有隸書和行書邊款,而鄧石如在同一面用隸、篆和草3種書體作款,更令人嘆為觀止;吳熙載作為鄧的再傳弟子,也有隸書和行書邊款,清新流利,一任自然;趙之謙首次用魏書刻邊款;吳昌碩的隸書邊款、楷書邊款古樸蒼勁;黃士陵的楷書和隸書邊款樸茂沉雄;來楚生邊款四體皆備,即有篆書、簡書、甲骨文和章草,精彩紛呈;當代韓天衡邊款頗有特色,從其篆書邊款和楷書邊款可略見一斑。
2.篆刻大家邊款刀法各有特色。徐三庚單刀、趙之謙雙刀、吳昌碩鈍刀和黃士陵推刀,都獨具匠心。
3.邊款負載了篆刻藝術極大的文化功能。邊款中或記載一首詩,或注明印章內容的來源出處,或記載創作者的美學觀點和創作體會等,成為研究作者風格發展變化和美學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如趙之謙的邊款是經常敘述自身思想的小天地(見圖),“古印有筆猶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道出了篆刻的美學真諦。
4.邊款擴大了篆刻藝術的表現空間。趙之謙、吳昌碩等將邊款發展成為詩書畫的嶄新天地。趙之謙以漢畫像入邊款,吳昌碩在《虛素》印邊款刻一達摩像,使全印的含義立即突現出來。
一位前輩書家說過,不精小楷不能稱為書家,而對篆刻而言,如果只有印面構成,不善于邊款,則不能算是一個完美的篆刻大家。邊款是印面構成的有機體,是對印面內容的深化和拓展,兩者交相輝映,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