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法是指鐫刻時用刀之方法。“使刀如使筆,不易之法也。”刀法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刀法包括執刀法(指法、腕法)和用刀兩個方面。狹義的刀法即指用刀法。朱簡《印章要論》:“吾所謂刀法者,如筆之有起伏,有轉折,有緩急,各完筆意,不得孟浪。非雕鏤刻畫、以鈍為古,以碎為奇之刀也。”古人刀法繁多,有用刀十三法、十七法等名目及對刀法的各種講究。
古人還有不能隨便刻印動刀的八種條件的講究,清陳煉《印說》:“石不佳不刻;篆不配不刻;義不雅不刻;器不利不刻;興不到不刻;疾風暴雨、烈暑祁寒不刻;對不韻者不刻;不是識者不刻。此所謂八不刻。”
明清印章藝術進入了輝煌時代,各種異彩紛呈的流派不乏繼承者,每一位篆刻家都有各自的師承關系,反映在具體的刀法上,則都有其各自的鮮明特征。明清篆刻家很講究用刀法,強調“穩、準、狠”,盡量不修改和少修改,因為復刀猶如寫字之復筆,難臻自然之美。制偽者在偽造其刀法特征上常常現露其馬腳,所以熟悉其刀法特征是鑒印的重要一環。例如,西泠派自丁敬以下,馀六人均是取法丁敬刀法藝術之一翼如以發揮完善的。六人之師丁敬其刀法藝術特征概括地說:蔣仁得其醇,黃易得其秀,奚岡得其質,陳豫鐘得其工,陳鴻壽得其雄,趙之琛得其能。其熟練把握個中技法特征,方能蹊徑別開。
最佳的選擇方法就是多觀摩博物館或藏家處存世真品實物,熟悉把握好某位篆刻家的刀法特征,必須從其早期、中期、晚期較全面地歷史地來觀察、分析和把握,切忌一鱗半爪,鉆牛角尖,死抱其書本上的代表作品紙上談兵,以偏概全,無視篆刻家藝術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和特征。
參照印譜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制版印刷的印譜,往往以原鈐印譜的面目銷售于書市。這類印譜較精確地復制成銅版、鋅版,印刷采用手工的以印印泥,鈐蓋在連史紙上。如吳隱創建于光緒末期的西泠印社,早期發行的《趙(扌+為)叔印譜》、《求是齋印譜》等均屬此類,可以亂真,惟邊款多易露出破綻。稍后,則有珂羅版、膠印版。珂羅版逼真,與原印毫厘不差,足資借鑒。而大批量膠印印刷,其印譜印章的字口稍有外溢,形成白文印線條原印微瘦,而朱文印線條原印微粗。鑒定時反此意而觀之,則恰到好處。
明代汪關刻制 “閉門讀奇書 開門延高客 出門尋山水”印(3.4×3.4×4厘米,見左三圖),這方白田石白文印是汪關仿漢印的代表之作。這一方印,不僅方整雄健,一派大將風范,而且有變化,方整中可見委婉婀娜。筆畫中的弧行線與直線搭配得十分和諧自然,筆畫交接處的弧度當是其事先巧安排。從整體來看,較為溫潤、秀雅,有一股平和靜穆之氣。印文字體,下刀穩健、光潤,故深得漢鑄印所特有的靜穆、含蓄之氣。以這方印的邊款來看,“天啟辛酉秋日汪關自制用印”12字篆書,用筆古拙潔凈、頓挫屈郁,不難體味出汪關刀法的精湛。總之,汪關的印完全可用“工筆”來形容之。當然,有時候過于精工往往產生雕琢之氣。而汪關的高超之處,恰恰能在精嚴之下,汰去雕飾之氣,給人以自然、恬靜、茂豐的藝術感染力。
此印為螭虎鈕白田石,色非純白,為淡黃之色,質凝膩通靈。在邊款“自制用印”四字中間向左上方有一條“色格”,呈棕紅色,是外部物質滲入石內產生的現象。田黃石有“無格不成田”之說,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說“格”實在是一種石病。這條格比較“干凈”,沒有往兩邊繼續滲入的情況,是一方存世極罕見的明代名家白田石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