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牙雕工藝有悠久的歷史,富有裝飾性,素以精細工整、玲瓏剔透而聞名于世。廣州地處南方沿海,氣候溫和濕潤,非常適宜質地細膩的象牙精雕細刻,層層雕鏤,而作品又不易脆裂。
廣州的牙雕則以精細的象牙球著稱,其傳承方式以師徒傳承、家族傳承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產模式。著名的傳承人有陳祖章、翁昭、翁榮標、馮少俠、李定寧等。
二、溯源
廣州牙雕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已有了一定的發展,明清時工藝與生產規模曾達到歷史高峰,民國以來其工藝水平日趨精湛,在全國牙雕行業中獨樹一幟。
廣州地區的象牙雕刻工藝早在秦代已經開始,至晉代還出現了象牙編織的精湛工藝,據“晉書”記載:“車永為廣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簟”。
清康熙海禁以后,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惟一港口,使得東南亞等地的象牙大量輸入廣州,這種得天獨厚的地位,為牙雕工藝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廣東牙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其工藝遠遠超過了其他地方,成為全國之冠。正如嶺南畫家在繪畫史上的地位一樣,粵派牙雕在清代牙雕藝壇上也是別具一格的。據“廣州通志”載:“諺曰:蘇州樣,廣州匠。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錫諸器俱甲天下。”從傳世廣東牙雕之多,技藝之精,做工之繁,可窺其規模遠遠超過蘇、寧、嘉、杭等地的牙雕行業。
廣東的象牙雕刻以纖細精美為特征,故宮博物院所藏象牙燈、象牙席,據載都是廣東制品。象牙燈的構件除框、柱、頂、檠、底托之外,其照明部分是把極薄的象牙片精雕細刻成為小網眼,燈上并有茜色象牙圖案裝飾。象牙席是先用特制工具做出象牙絲,然后編織而成。從這兩件典型廣東象牙制器來看,可以知道故宮博物院所藏象牙鏤雕花籃、象牙鏤雕萬年青香囊、象牙鏤雕大吉葫蘆式花熏、象牙絲編織紈扇一類器物都應屬于廣東派的作品。清代的象牙雕刻和其他工藝美術作品的發展一樣,在雍正、乾隆時期發展到了高峰。
從“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的記載來看,至遲從雍正年間(1723-1735)起至咸豐年間(1851-1861)為止,在這百幾十年中,廣東始終為內廷提供牙匠。在造辦處多則六名,少則兩名,留下了陳祖章、李裔唐、蕭漢振、黃振效,楊維占、陳觀泉、司徒勝、黃兆、李爵祿、楊有慶、楊秀、陳琛、莫成紀、楊志、黃慶等十五位牙雕匠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