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工藝品
我國的象牙雕刻有著悠久的歷史,她是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據史料記載,牙雕藝術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此后的歷代牙雕工藝品及制作均有文字記載,山東大汶口出土的牙雕藝術品,即是實物佐證。
在歷代象牙雕刻作品中,有些作品已成為傳世珍寶,如在北京黃土坡出土的戰國墓中的象牙梳子,遼金元明清歷代帝王都把牙雕制品列為皇室用品;現代作品中如時金蘭制作的“文苑圖”、楊士惠設計制作的“踏雪見梅”等等。北京的象牙雕在我國很有名氣,在發展過程中,培養、造就了不少雕刻藝術大師,除上面提及的兩位外,還有楊士俊、李君恒、顧延金、葉秋霞等等。
牙雕工藝品
牙雕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也是一門民間工藝美術。藝人或大師們在創作前,均要積累大量的技術資料。先打腹稿,后再設計圖稿,有的圖稿曾經數十次易稿后,才把其確定下來,而且在揮動雕刀之前,還要計算好“圖入牙位”的比例。一般而言,象牙雕刻藝術分為人物、動物、花卉及風景四個種類。其中牙雕人物題材主要源于古代的神話傳說及歷史名人。從類別上可分仕女、羅漢、佛人、武人及歷史人物等。人物畫稿一般以白描的手法,表現出人物面部的表情、身體的姿態、衣飾的形狀等,有出處的還要著重刻畫人物的身份特征,以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牙雕花卉一般以花為主,以鳥、蝶、蜻蜓、青蛙等作陪襯,雕刻具象有牡丹、月季、菊花、玉蘭、碧桃、松、竹、梅等,托件整體造型上有花籃、花瓶、竹筒、折扇、假山等,起到了主角與陪襯體很好的搭配作用。牙雕動物題材主要有林中虎嘯、深谷獅吼、雄雞報曉、魚躍荷池等等,其中十二生肖在牙雕藝術中占有一定位置。牙雕中的風景題材一般表現山水、島嶼及日月風云。嶙峋的山石、斑駁的海巖、滾動變幻的云朵是牙雕藝人尤為喜歡的揮刀具象。
筆者在一次北京展出的牙雕藝術中,見到過兩件至今不忘的作品。一件是“嫦娥奔月”,表現了嫦娥手持宮燈正在月宮行走,不但表情、身姿、衣飾刻畫得令人拍案叫絕,就連跟隨嫦娥身后的玉兔,也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云朵的刀法,繁而不亂,靜中有動,足見藝術大師的用刀之功力。云朵中還有金碧輝煌的亭榭樓閣與淙淙的流水,四周青松翠柏又遮掩著星空。此作品可謂將人物、動物、山水、花卉顯現于一“身”了。另一件作品名為“赤壁夜游”,此作品安放在一紅木托盤之中,上有三位士大夫、茶童及艄翁。江邊的巖石下,艄翁正撐篙將方舟靠岸,而士大夫們正談興正濃,流連忘返的神態刻畫得入“牙”三分。江畔的蘆花隨風而飄蕩,挺立的松葉涂上了皎月的光輝,一只夜鳥正撲愣愣飛向樹梢。又是一幅融人物、山水、花鳥、動物于一體的作品。看來牙雕藝術將各種題材綜合發揮,乃是作品主題的需要,更是藝術大師們的擅長。
一般有良知的象牙雕刻藝術家,用的雕刻原材料均是年老而衰亡的大象的牙,后來由于人類對大象的濫捕獵殺,已造成原材料的嚴重不足,相對而言,象牙雕藝術作品也愈加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