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四大殺手”
業內專家對翡翠市場的“四大殺手”--水沫子、不倒翁、昆究、沫之漬從組成上進行剖析。他們認為,這四種玉與真翡翠之間有時界限不很明顯,似是而非,被稱之“魔界”,致使許多人上當受騙,蒙受經濟上和精神上的巨大損失。
水沫子在云南玉器市場上的歷史與翡翠同樣悠久,目前仍經常可見。這種玉件的突出特點是水頭很好,為透明或半透明,相當于一般翡翠的冰地、蛋清地或玻璃地。顏色總體為白色或灰白色,常伴有藍、綠等色飄花。另外,在玉件中還可見到一些大大小小的不規則和不透明的斑塊,當地俗稱“白腦”,稀散時也稱“棉”。此種玉主要加工成手鐲、掛牌和雕件在市場上出售,由于其外觀特征酷似冰地或冰地飄藍花的翡翠,因此往往使許多人上當。
“不倒翁”是一種綠色玉石,產于緬甸北部帕敢東北的葡萄,葡萄是當地名稱的漢語標音,因其音近似“不倒翁”,故云南市場上俗稱“不倒翁”。在云南市場上調查結果,稱之為“不倒翁”的玉件不只是一種,從收集到標本看,至少有兩種。第一種“不倒翁”水頭較差,半透明至不透明,綠色多呈斑
點狀或條帶狀,在濾色鏡下變紅色;第二種“不倒翁”水頭較足,半透明至透明,顏色比較均勻,其原石呈脈狀。
昆究有的寫為“困究”,系漢語記緬音名稱,此種玉與水沫子一樣,很早就進入云南邊境翡翠貿易市場,外形似水石,灰綠色,剖開有青色的帶狀花紋及較多的雜質,水頭較好,亞透明至半透明。
沫之漬在云南瑞麗、騰沖翡翠市場上比較常見,最突出的外觀特征是色濃呈黑綠色,水頭較差,多數是有色無水的“干三爺”,類似孔雀石。但也有少數優質沫之漬水頭較好,色濃,經常被制成很薄的耳片和戒面,稱為廣片,賣價較高。經研究,沫之漬的組成和結構均為與翡翠差不多,有的學者將其作為翡翠的一個特殊的品種,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含有一定量的鈉鉻輝石,因此它的寶石學特征與基本上由硬玉組成的典型翡翠有一定差別。
慧眼識“貓膩”
專家針對翡翠市場魚目混珠的現象,重申翡翠ABC的定義。目前珠寶界把未經人工化學處理的天然翡翠稱為A貨,也就是說其玉質、顏色和結構是天然的。經過強酸處理再用環氧樹脂或鉛玻璃充填固結的翡翠稱為B貨。
B貨翡翠玉質、顏色是真的,但是結構受了破壞,加入了膠或玻璃。有統計資料表明,國內市場上銷售B貨翡翠物件的商家超過半數,國際市場上B貨翡翠的物件也屢見不鮮,但大多數商家在銷售時并不聲明其所售為B貨翡翠。市場上最常見的B貨翡翠物件過去多用于鑲嵌半成品,現在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B貨翡翠物件也在不斷變化,推陳出新,如在B貨翡翠物件中出現了一些有較大難度的大體積雕件。
專家還對一些難以辨認的原料進行透析。從去年年底至今,某檢測機構日常檢測中陸續檢測到多件以前尚未提及的局部加膠染色處理的翡翠。這類翡翠在市場上出現的時間不長,但極具欺騙性。這類翡翠飾品僅發現手鐲,尚未發現雕件。
這類翡翠飾品只對局部進行處理,而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未經漂白充填,這與常見的處理翡翠不同,如果一時大意,用分光鏡觀察未看到650nm的吸收帶,未發現綠色部分的“貓膩”,只看到地子處的
A貨特征,就算用紅外光譜檢測也沒發現問題,勢必造成嚴重錯誤。
在云南等地的珠寶廠商和民間中,除真正的翡翠外,也還無意或有意混入很多假“翡翠”,達十余種之多。雖然其中碧石、貴翠、綠色硅質巖也可作為“玉”,但其價值卻低得很多,而綠的硅質板巖、含綠色斑點的花崗巖和人工作假的“翡翠”等則幾乎沒有什么價值。
確實也有一些最早被棄之不用的玉石,重新推向市場。對此專家有一種說法是:隨著資源的大量開采而短缺時,不但沒有顏色的玉石,而且不同的顏色,不同成分乃至不同寶石學特性的玉石,都被礦山老板和商家開發并推上市場。結果反過頭來向寶玉石學理論叫板,讓專家在學問上認可,有的還沒有認可就發了橫財。可見我國翡翠的界定和科研工作落后于翡翠市場開發。因此,加強翡翠科研檢測機構是非常必要的。而科研界定又與加強翡翠的市場監督管理是緊密相關的。
很多翡翠專家都是地質人員,有專家建議:地質人員轉向搞寶玉石工作,也面臨一些技術觀念上的轉變。金屬礦產是某種有用金屬的富集(壓縮);非金屬礦產是某一特性的集中;而寶玉石則在很大程度上是某種美學特征的聚集。實現這種觀念轉變要有一個過程,但又是可以逐漸適應、逐步掌握的。
可見受國內翡翠熱的影響,翡翠的做偽水平日漸高明。而檢測手段又往往落后于做偽。只有在檢測工作中認真對待每一件樣品,煉就火眼金睛,不管做偽手段多么高明,也難逃“獵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