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人在民間收藏類刊物撰文談到“漢代蟠螭紋有時有三條腿,身上出現一種闊帶狀的紋飾,安置在前腿旁側。后來特別是明代仿這種式樣的很多。”
筆者對此觀點不敢茍同。因為老三代、春秋、戰國以至西漢初琢玉者大多為奴隸,每一件玉制品都與之性命攸關,何以能出現“三條腿”之怪現象?其次,“闊帶狀的紋飾”為何物?一般讀者不知所云。
那位作者介紹說一塊漢代璧虬螭有三條腿,一右前腿,二左前腿,三“闊帶狀”紋飾,極似腿。但文中說,有二陰線的“闊帶狀”紋飾是表示角。另一說,如果把視角換一下,右前腿被隱于身體下方,因肩胛處有卷云紋為記,示右前腿在其下。故現出左前腿,加上兩后腿,則呈“三條腿”表象。但玩玉者都明白一個簡單的常識:螭龍有四條腿,不應該有“漢代蟠螭紋有時有三條腿”的看法。這正如鳥有二目,但花鳥畫中所畫側面之鳥皆一目,人們不會有“花鳥畫中常有一目鳥”之說。
至于說漢代蟠螭才出現“闊帶狀的紋飾”也有點牽強。
根據有關研究結果,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戰國蟠螭和漢代蟠螭的特點。
戰國時期,蟠螭紋頭部的特征是圓眼、大鼻、眼尾稍有細長線。雙線細眉,上線很淺很細,往往不易看出。下線明顯,貓耳,大多數耳朵方圓。腿部線條彎曲,腳爪往往向上翹起,用曲折的弧形線,盡情地把關節主要活絡胛骨都表現出來。蟠螭身上的附帶紋飾一般都用陰線勾勒,其中有彎茄形滴水狀的陰刻紋,是戰國時代的首創。在這種紋飾中又有一道、多道的細劃線,尾部有陰刻線呈絞絲狀,使整個蟠螭紋顯得活潑有趣,這種絞絲尾也是戰國首創,往往是兩道陰刻線一組,也有一道一道的。; 而漢代蟠螭紋眉向上豎,并往內鉤,眉毛淺,若隱若現,柔中有剛。元明時代仿漢代蟠螭,眉毛深、粗、生硬,不像漢代細致生動。鼻梁中出現細線劃紋,漢代蟠螭形身體和戰國的大同小異,但是出現了有兩個卷云紋所組成的尾巴。
筆者見過一件玉螭,此璧經全面審視,有戰國玉之玉質、紋飾、沁色、琢工等特點,斷代應無疑義。此蟠螭紋飾特點是圓眼、彎曲眉(牛角形眉),虎耳,身軀似龍,呈穿云形,擁有四肢,足分二爪,爪作拳握狀;尾長,尾端呈珠形,體中陽線突起,自肩至尾,扭曲自然有力度,體上有卷云紋,尾陰刻絞絲紋,尾端呈珠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虎耳下方,頭的側面有三角形,也是分叉之角。雙角呈鹿角狀,卷曲為勾云,角上刻二陰線紋以示角質紋。而這一紋飾呈“闊帶狀”且“安置在前腿旁側”。
因此,說“漢代”蟠螭紋才有“闊帶狀”紋飾的結論似乎應該提前到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