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業內人士透露,全假翡翠在市面已少見,因買家對分辨假貨已有一定的認識。現時問題最嚴重的,是人工化的翡翠充斥,行內稱之為B貨及C貨。
“整容”翡翠難辨
翡翠即是無價寶,不法之徒魚目混珠也不足為奇,但怎么會有A、B、C貨出現呢?(一)冒充品:例如馬來玉,其比重輕,成分也截然不同。(二)人造的:有塑膠或玻璃等其它物質制成。(三)加工處理的:本身是真翡翠,但經過人工美化,即行內人士所指的B貨及C貨。
由于第一、二類假貨易于辨認,因此,市場已較罕見,但第三類其本質是翡翠,只是經過人工處理,因此,行內人士并不稱之為假貨,而稱之為B貨及C貨。
A貨是指天然的翡翠,未經人工處理而改變晶體結構及顏色。B貨也是天然翡翠,但由于有瑕疵,遂用強酸漂去雜色,包括黑色、黃色、紅色等,但同時也破壞了原來的晶體結構,變得松散,于是再加入環氧樹脂鞏固。C貨則是天然翡翠以人工入色。
B貨身價十倍
一塊有瑕疵的翡翠,其成本低,但經過“整容”后,單看外表是深受買家歡迎的,漲價可達10倍。
未經人工處理的翡翠,耐熱程度高,但以B貨加熱至300度既變黃,再加熱成炭。B貨的壽命頗有爭議,主要視乎本身品質及加工時的手工。
至于C貨,則用人工加熱滲色。顏色浮現,不難分辨。
鑒別B貨并非易事,用科學方法鑒定當然最準確,憑肉眼可從三方面觀察:顏色方面,經過漂色后的翡翠其色顯得過于鮮艷分明,毫無瑕疵,不太自然。光澤方面,帶有樹脂的臘性光澤,而天然翡翠應呈現玻璃一樣光澤。結構方面,強光照射下,B貨的晶體結構松散,失去條理。
珠寶玉石鑒定是一門專精學問,普通人難于一下子學懂,若然花了千千萬萬的不菲金錢,買來了一件物非所值的翡翠,真是欲哭無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