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這是一個小型土洞墓,帶豎穴墓道,位于北郊北康村附近的一基建工地上。施工人員開挖基槽發現該墓時,墓室的磚券頂已坍塌。由于早期曾受過盜擾,隨葬器物很少。不過,令人慶幸的是,尸骨保存完好,考古工作者在已成粉狀的骨骸中清理出玉質的陰塞、肛塞、鼻塞、耳塞、口含、眼蓋、口蓋等。
負責此次考古發掘的工作人員說,根據墓葬的形制以及出土的為數不多的幾件釉陶器的造型,可初步斷定墓葬的年代大致在東漢晚期。這批塞器是古時的殮具,學名為九竅塞,其出土意義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此完整的出土在以往發掘的漢墓中還是首次。據介紹,古先民賦玉以靈性,是“究天人之際”的通神器,象征靈魂再生,而靈魂都是經由軀體的孔穴出入的。同時作為辟邪驅疫的吉祥之物,玉不朽,能長期保證妖孽邪魔及病疬疫瘴無法通過口、鼻等孔穴侵入人體。最重要的是,漢代人更相信“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當死者入土之際,用形狀大小各適其度的特制玉器逐一將軀體所有的竅孔嚴密堵塞,封護軀體使之元氣不散、精氣不泄、靈魂不朽,由此長存永駐,這作為他們的一種美好愿望而成為時髦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