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已殘毀的“通天”玉牒,去年11月出土于漢長安城桂宮內四號宮殿建筑遺址中,是公元初年的新朝(公元8年至25年)皇帝王莽準備封禪泰山與“天”溝通的實用“文書”。這件“文書”沒有埋于泰山之巔卻出土于千里之外的西安,證明王莽雖準備封禪但因故未能成行。
據考古專家介紹,中國歷史上僅有7個皇帝進行封禪以“通天”,但此件玉牒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通天”實物,它對于研究中國古代的禮制制度與文化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玉牒上的‘封壇泰山,新室昌’等字,為我們斷定其為王莽準備封禪泰山以與‘天’溝通提供了直接依據。”長期致力于秦漢考古的漢長安城考古隊隊長、研究員李毓芳說:“它的型制與史書上記載的玉牒寬度大體相近。”
據介紹,玉牒出土時滿布土銹,文物保護人員對其進行了近20天的“處理”后,方使其露出“廬山真面目”。這個玉牒為青石質地,通體磨光,呈黑色,殘長13.8厘米,寬9.4厘米,厚為2.7厘米,上面陰刻著涂以朱砂的篆隸字體,尚存29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慶柱說:“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眾多祭拜天地的禮制活動中封禪活動是級別最高的,它處于禮制活動金字塔的頂端。而玉牒則是封禪活動中的最重要的禮器,其內容只有皇帝與‘天’知道。”“這29個字是我們首次能看到的唐以前的玉牒內容。由于封禪活動的重要性與神秘性,玉牒的內容一直不為世人所知,直到十分開明的唐玄宗封禪時才首次公開玉牒之內容。”
作為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最高禮制,封禪是人間的絕對權威--皇帝與宇宙萬物的主宰--“天”進行溝通的最高層次活動,同時也是國家政治生活中最重大的禮制活動。除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等進行過封禪外,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只有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玄宗、唐高宗、武則天、宋真宗等人實行過封禪活動。“不是任何一位皇帝想封禪就能實施的,在國家興盛國力允許的情況下,他首先要得到社會各階層的認可與支持,還要認為自己有與‘天’溝通的資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說:“先秦典籍《管子》中記載,齊國的宰相管仲曾以齊桓公的仁德不厚與15種祥瑞沒有同時出現為由,否定了齊桓公意欲封禪泰山的想法。”
據了解,中國古代建筑壇坎以祭拜天地的習俗源遠流長,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中就有這種祭拜天地的建筑。一般認為,封禪源于古人對自然宇宙的敬畏和祈福,并與中國古代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有關。此外,封禪于泰山,主要因為山在大地上最高,距離“天”最近,它是古代人自然崇拜的主要對象。而作為五岳之首的泰山,則是古代中國及其文化對自然崇拜的集中代表和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