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宋代所燒制的青白釉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由于青中有白或白中泛青的釉色,因此稱之為青白瓷,一般習慣上還有"影青",或是"罩青","映青"等稱謂。青白釉瓷在煅燒時,由于窯爐內燒成時的氣氛恰到好處,所以燒成后的釉色和釉質晶瑩潤澤,有青翠如玉之感,兼有施以刻,劃,印,簏絲等紋飾,既博采各名窯所長,又另辟蹊徑,獨樹一幟。它的淡妝素雅的風姿,冰清玉潔的質地,光致茂美的品貌,為江南地區各窯紛紛競相仿效。因此,在景德鎮的湖田窯可堪稱江南各窯之首,成為青白釉瓷作的一代宗師,可與所謂宋代"官,哥,汝,鈞,定"五大名窯并駕齊驅,形成了一支與南青北白的兩大瓷系爭艷的奇葩。隨著我國考古事業蓬勃發展,景德鎮宋代青白釉瓷制品在國內外的出土報導接踵而至。它的歷史蹤跡房遍及大江南北,遠至漠北高原,巴山蜀水之間,甚至遠涉重洋,風靡海外,深受各國人民喜愛?,F廣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及鑒賞家競相珍藏。
宋代對玉器有崇尚之風,因此,人們對與玉酷似的青白著特殊的青睞,常喻之為"玉",謳歌盛贊之詞不絕,從史藉記載可見: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醉花蔭>>所云: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詞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瓷所制作的瓷枕。詞人的丈夫趙明誠,為當時有名的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深受其夫熏染。詞句中的玉枕定然是較確切而又可信的寫照。
宋、洪邁撰《容齋隨筆》云:
"彭器資尚書文集有<<送許屯田詩>>曰:`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
"瓊玖"即為美玉,作者洪邁為南宋端明殿學士,南宋文學家,江西波陽人,他的詩句說明了當時景德鎮所燒制白釉瓷的質量之高,精美絕倫,從而廣為人們喜愛,因之有"比瓊玖……"之喻。
《陶記》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陶瓷的專著。蔣祈在<<陶記>>附卷首中述有: "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潔白不疵,故于他所,皆有`鐃玉`之稱"。
景德鎮地區宋時隸屬于饒州府,是浮梁縣管轄的一所重鎮。這一時期燒制的瓷器釉色富有玉質感,雙習以州定名,故冠謂"鐃玉"之美稱。這是《陶記》作者蔣祈對景德鎮制作的青白釉質的高度概括和評價。自此伊始,在我國陶瓷史籍中,"鐃玉"之說一直襲用,有口皆碑,即成定論。
法國傳教士殷宏緒在1712年給法國的第一封介紹景德鎮制瓷的書簡中即盛贊曰: "瓷器自古呈絕妙的白色,毫無缺陷,其傳入各國者,被稱為鐃州之寶玉。"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篇中: "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 乾隆四十八年本的《浮梁縣志》卷十二,<述舊>引清。吳極《昌南歷記》中曰:
"武德四年,有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獻于朝廷,于是詔仲初等暨玉制品進御。" 以上所載,均為人們對景德鎮青白釉瓷的有關盛贊,這類似玉,如玉的贊詞,在明清兩代更甚,出現了大量在瓷器直接書寫似玉如玉的堂名款識。
筆者在景德鎮湖田窯遺址工作時期,曾在遺址北面堆積中發大量明代青花瓷,其中就出現有的碗內芯以鈷料直書草體"白玉齋"等字樣款識,在清代傳世品中,更有不少以玉作為款識的,例如康熙一朝的名堂名款識就有:美玉堂,玉海堂,聚玉堂,珍玉堂,彩玉堂,佩玉堂,奇玉堂,碧玉堂,怡玉堂等;還有奇石鼎玉,奇石美玉,玉石雅玩,如玉珍玩,同玉珍玩,昌江美玉,卞和三獻之珍;美玉,玩玉,宛玉,真玉等款識。為歷代文人騷客贊嘆不已的"鐃玉",顯然是由于所燒制的瓷器的釉質釉色晶瑩潤澤,青翠如碧玉而得名,而且是較為貼切的比喻,并得到歷史的充分的認識而加以肯定,所以它能歷經千載而褒贊不衰。現在,景德鎮紅光瓷廠,光明瓷廠仍然生產著"玩玉"牌商標的青花玲瓏瓷,并二次榮獲國家金獎。
二、考古資料對歷史的補充
追溯到景德鎮宋代青白瓷發展的淵源,它的制作工藝并非偶然發生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由偶然到必然,由不成熟向逐漸成熟的漫長發展的歷程。在景德鎮地區晚唐至五代之際的窯業遺址上,從與支釘疊燒的青釉瓷共存的白瓷釉中,就可見青白瓷釉的端倪:有的白瓷釉質煅燒時的垂流痕呈青綠色,玻璃質很強,利用三十倍顯微鏡觀察它的發泡率,與北宋中,晚期較成熟的青白釉質是一脈相的,如同出一轍。由此可見在晚唐,五代之際景德鎮青白釉瓷已初具雛形。
入宋以后,景德鎮青白釉瓷的燒制日趨完臻,其釉色青翠而潤澤,釉質晶瑩透徹而顯胎,紋飾繁密而清晰、刻、劃、蓖等紋飾線條流暢而潑辣,使青白釉瓷不僅有色澤之美,而且還獨具一種豐厚蘊蓄質感的內在美。它的燒制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制品亦極其豐富繁多;加以又有廣闊的銷售市場,所以雖歷經滄桑而盛燒不衰。
在景德鎮湖田窯遺址中,其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僅袒露地表層的文化遺存中,就有青白釉瓷的精美的仿玉制品。 1978年,在調查景德鎮湖田窯遺址時,偶然發現了頗為罕見的玉璧形瓷質佩飾一件,它的形制極力仿效玉璧形,種用宋代典型的青白釉,造成堆脂般的玉質效果,并且在青白釉之間使用褐色釉相隔其間,儼如古玉特有的瑕疵的質感,變瑕疵為典雅的裝飾美,其形制,釉色實在耐人尋味。更令人驚嘆的是:紋飾中蹊徑獨創地出現了以戲劇人物故事為題材的構圖,神形自成天趣,使人觀之,頓覺心曠神怡,意趣萬千。
1982年在宋代遺址堆積中,又清理出瓷質仿玉璧,仿玉環,仿玉珠等到組合佩飾數枚,經過整理分類,在以人物故事為紋飾主題的題材甚至多。遺憾的是部分殘缺不全,無法突窺之人物故事紋飾的全貌,只能粗粗領略其中的只鱗片、羽。出土標本雖然所獲不多,但足以彌補過去
對"饒玉"的認識,為"饒玉"在器形上的存在以為佐證,并為"饒玉"的研究提供節新的較翔實的資料。姑且,筆者在此略作簡述:
出土瓷質枋玉璧形制的飾佩圓徑:2。4-3。9厘米不等,均以模具單面印坯成型。中心有玉璧形孔圍繞璧孔和璧緣別有凸紋兩圈,飾面左右平行的兩邊分別鏤有兩個串線小孔及系帶小方槽。飾面以人物故事為主題,配以場景,再以排列有序的的隆起珍珠狀(玉璧上特有)谷點紋作地,施以景德鎮得天獨厚的青白釉,質地腴潤,凝釉瑩瑩,似如碧玉,再以褐釉相間,與之古玉中瑕疵的質感無二,非常相似,真乃是亦步亦趨,恰到好處。
這些佩飾,以青白釉作底釉,配以褐彩作釉面裝飾色彩。它們是利用石灰鈣質釉,在爐內仰面焙燒時易垂流暈散等到工藝效果,燒成后,褐釉在飾面浮雕高處呈現淺黃色,底地呈深褐色,恰如其分地利用釉質垂流現象,深澆的對比,充分突出了主題紋飾。這種施釉工藝真可謂達到了情趣盎然,完美的境界。這種卓爾不群的施釉工藝,是景德鎮陶瓷"火的藝術"的體現,亦是變釉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遺址在出土的仿玉質瓷標本,是古代窯業廢棄之物;僅從我們所見這小小的仿玉質的瓷佩中,也頗感當時瓷匠慘淡經營業員的苦心構思和已具有嫻熟的裝飾技法。因此,仿玉飾瓷制品等在當時不愧為上之作。
瓷質仿玉璧形佩飾在窯業遺址中,并非孤立存在,與之同時伴出的的:仿制的玉環,雙瓶,串珠等多種玉制品的瓷質佩飾等組合件。另外,還有纏枝鏤空熏香爐、臥童鎮紙、粉盒,以及粉盒中的春宮,仕女臥枕等出土。其中仕女臥枕當與南朝鮮木浦沉船中的仕女臥枕為同一印模的姐妹之作。
今天我們能見到這些較完整的仿玉質瓷飾出土,使沉沒數百年的"饒玉重見人世",實堪欣慰。 仿效玉璧,玉環,玉珠等瓷質的特殊文化生活制品,在景德鎮湖田窯遺址中的出土,堪稱青白釉瓷中的佼佼者,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陶瓷工藝,民俗文化生活等到諸多問題,提出供了確鑿的而又具有相當價值的第一手資料。這不僅有助于對這一時期文化生活的探本索源,而且對陶瓷工藝的發展等諸項學術探討,亦是頗有裨益的。
三、幾點認識
1.瓷質仿玉制品的出土,是值得令人欣慰的,其中仿玉制品中有戲劇故事內容的玉璧出土,更為世人罕見。近年來,在元代景德鎮瓷器中所反映出的戲劇故事內容就較繁縟,并屢見不鮮,以戲劇故事作為瓷器裝飾亦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社會意識,文化和生活在制瓷業中的投影,是當時社會生活,風俗及審美觀的反映。而追溯到戲劇故事的歷史背景,早在元之前的宋金對峙之際的局促半璧江山的南宋,就有其一定的社會基礎。如:《東京夢華錄》、《梁夢錄》等南宋時期介紹京城臨安的名著中,對戲劇方面就有較多的記述。宋代墓葬中,也有以戲劇故事為內容的考古資料出土,如:河北井陘柿莊宋墓磚刁,江西波陽南宋洪子成夫妻合葬墓出土的戲俑、河南焦作金、元雜劇俑、河南溫縣宋代墓葬雜劇人物,山西侯馬金代董氏墓葬磚刁戲臺模型和戲俑等等。這些足以窺見南宋戲劇的端倪,同時也為宋、金時期的戲劇史填充了實物依據,印證了史籍所載。
綜上所舉,南宋戲劇歷史的發展過程歷歷在目,無可非議地出現在我們面前。這以后戲劇不斷發展,到元代的后期,出現第一位戲劇家關漢卿,他對當時流行的戲劇進行了歸納及編目。明代的《永樂大典》,及江西的湯顯祖等為戲劇的整理,作了大量的工作,賦于了戲劇的生命的源泉,為現戲劇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
景德鎮湖田窯遺址中,出土南宋時期的以戲劇故事的人物把形象為題材的器件,并非孤立的存在,七十年代初,景德鎮陶瓷館曾在遺址中集到一快南宋時期印花芒口盤的標本,它以人物故事為主題紋飾。該標本曾繪制彩圖,現仍陳列于展廳。1980年第十一期《文物》期刊金及1989年紫金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二輯中,均以同一具標本相繼報導,可見珍稀了!它的無獨有偶,本文所列舉的仿玉璧形制中的戲劇故事紋飾,恰可與之互為補證,促進研究填補這一時期歷史的空白。
2、瓷質仿玉佩飾中的褐色彩,是瓷匠利用含鐵量較高的粘土作釉料而彩繪器物,也即是陶瓷學界所稱的"鐵銹紋"。這各種利用褐色彩繪裝飾手法,在宋代窯業遺址中決非是偶然的現象。如:
在湖田窯遺址中,出土北宋的獅形枕。獅獸臉部的眼、眉、嘴唇等到均以褐色加彩。出土的北宋青白釉瓷的罐瓶類殘片中,也有用褐色彩繪、類似蘭草葉形紋飾,南宋的臥牛形水注中的牛眼等部分即以褐色點彩,在一些小動物或小型柳斗罐的殘片標本中,也有用褐色點彩手法裝飾等等。與南宋瓷質象棋子、圍棋子同時伴出的瓷質圓形小珠(又謂念頭珠),中心有串孔、珠體上壓印瓜楞紋,通體施以褐彩。還有葵花形小扣飾,正面壓印葵花紋,花蕊呈凸起小珠狀,四周飾以葵葉紋,施以褐彩,反面刀器切削有兩個橋梁形系鈕。另外還有圓扁形飾物:與瓷質象棋子形制一樣,由以面壓模沾合成型,橫穿中心有串孔,通體施褐彩,紋飾與大慶市文物管理站收藏的宋代蠶織長軸圖卷的包首中的宋代鳥獸繁花圖案緙絲中的飛鳳一樣。由于雙印紋而又雙面施褐釉,所以在煅燒時,采用了一種豎立直燒的特殊裝燒工藝。稍后不久的元代,景德鎮陶瓷窯業進入了一人繁花似錦的時代,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這一時期國內外眾所矚目的青花、釉里紅、樞府(卵白)釉、紅釉、鈷蘭釉、戧金瓷黑釉、褐釉瓷等等。陶瓷工藝技術突飛猛進,競相發展新產品新工藝產品行銷走俏,遠涉東南亞各國。綜上所述,褐色彩在景德鎮并非元代一朝孤步獨行,而是在它的前朝宋代就風靡一世,尤其是在南宋的晚期更甚。僅從遺址出土而言,其制作量很大,足以證明有廣闊的銷售市場。
在中國陶瓷史中書有菲律賓出土的元代景德鎮青白釉帶鐵斑的小件瓷器,可能專為銷往菲律賓的外銷瓷,因為在國內這類瓷器出土甚少。在景德鎮古窯遺址中目前也未發現它的標本,這還有待今后的進一步研究。本文所介紹的仿玉質釉佩飾以及上文所列舉的帶褐色釉彩的或謂之"鐵斑瓷"該屬小件制品,甚至絕大部份屬于小形制品,而且又是特定的遺址中出土。所以可以認為該遺址為南宋制作小型工藝瓷的作坊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