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為玉器雕琢的圖案,最早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中。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龍皆有孔,可穿掛。鳥紋用于玉器出現(xiàn)很早,從商代晚期始,鳳鳥紋的圖案才逐漸增多,龍和鳳鳥同時出現(xiàn)在一件器物上,至遲不晚于戰(zhàn)國。如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xiāng)2號墓出土了一件戰(zhàn)國晚期的玉鏤空龍鳳紋佩,在兩條連體龍的腹下,透雕了一對首相背,挺胸卷尾的立態(tài)鳳鳥。
西漢早期雖然龍紋和鳳鳥紋仍是象征主義的,但其頭部的眼、口、齒一望便可知是食肉動物的抽象和概括,比較寫實。廣東省南越王墓出土的龍鳳紋重環(huán)玉佩(圖1),是西漢早期的典型代表。該佩直徑10.6厘米,青白玉,通體呈扁圓狀,內(nèi)區(qū)一游龍,龍張口露齒,挺胸翹尾,四足健壯有力;外區(qū)一鳳鳥,長翎,長頸,小身,腿似獸腿,長尾分叉外卷。龍鳳相對,寓意吉祥,同時飽含著一種勇往直前的動感。
江蘇省揚州市阡江縣“妾莫書”墓出土的西漢鏤雕龍鳳紋玉佩,長12厘米,是西漢晚期的作品。鳥紋透雕在佩的上端,頭頂生出一條三叉花形的冠飾,喙連于翅邊,長尾后卷,仍以龍鳳為題材,但形象已抽象化。不論龍、鳳或云紋都以曲線處理,圖案化的效果已勝過龍鳳主題的強調(diào)。
筆者最近見到了一件現(xiàn)代仿西漢的龍鳳紋玉佩(圖2),長9.7厘米,厚0.3厘米。鏤空兩面雕,扁圓形,一邊為龍頭,一邊為鳳頭。龍張口圓眼,龍的上部和腹下各雕有一細身小龍,足和尾均簡化為卷云紋。鳳嘴緊閉,沒有生氣。整件器物用朱砂和泥土作舊。粗看,還有些古意,但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有許多漏洞。
1.仿品玉質(zhì)粗糙,不透明,表面混濁,有弱酸腐蝕的痕跡。朱砂色發(fā)黑,朱砂和泥土浮于表面。
2.西漢玉龍的龍頭都較威猛,眼睛處減地凸起雕刻或陰線刻。龍眼為水滴形,并不太圓,但雕刻得流暢、隨意,給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覺。這件仿品龍頭太大,眼睛過圓,龍頭上的角與龍頭比例不協(xié)調(diào),刻工呆板、工整,沒有達到西漢玉雕的工藝水準。
3.西漢一般有若隱若現(xiàn)的細陰線紋,俗稱游絲毛雕。粗陰線為極細的線條密集而成。仿品是用較粗的刀一次刻成。
4.西漢龍和鳳的腿如獸腿,健壯有力,爪子也很有力度。仿品則只雕有一條龍腿,且柔軟無力,其余的簡化為卷云紋。
5.西漢的鳳鳥紋大多頭小,喙長大而下勾,頂部裝飾有夸張的長翎,長頸,小身,長尾分叉,外卷。仿品鳳鳥頭小,喙也小,不具備西漢鳳鳥紋的特點。
6.西漢器物線條婉轉(zhuǎn)流暢,具有一種力量無窮的動態(tài)美和生命力。仿品線條生硬、粗糙、死板。
現(xiàn)代仿古玉器很多,有些仿古玉幾可亂真,但只要從玉質(zhì)、玉色、制作工藝、時代特點等方面小心鑒別,還是可以辨明真?zhèn)蔚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