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露天煤礦和世上其他所有稀有珍貴礦藏一樣,有興旺之時,必有枯竭之日。如今,這座曾有過輝煌業績的百年老礦,因煤炭枯竭已停止采掘,舉世聞名的煤玉、琥珀也已隨之絕跡。對煤玉情有獨鐘的煤玉雕刻藝術家徐進國為了使煤玉這一瑰寶生生不息、永世流傳,給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便于18年前辦起了煤玉雕刻廠,目的在于將散落在民間的煤玉收購上來,用自己嫻熟的雕刻技藝將其雕成各類藝術品,把瑰寶保存下來。
由于徐進國刀法嫻熟、圓潤、走刀自如,線條粗放而又細致入微,能將動物的背毛表現得如初生一般,蒼勁的滾刀法把人物、動物的骨骼真實再現,極富動感。因此,徐進國珍藏的數百件煤玉雕品件件活靈活現、大氣恢宏,構思上“突出人的感情”色彩,賦予動物姿態優美、生動逼真的藝術形象。如各具神韻的群體結構系列珍品的騰飛馬、雀躍馬、慢跑馬、行走馬、回首馬、靜臥馬、引頸長嘶馬……令人耳目一新。那組長600厘米,高190厘米的“八駿馬”,鬃毛如真,肌肉突出,搖頭擺尾,奔勢盡情,帶著雄風,踏著征程,豪雄飛縱,震耳欲聾的嘶鳴聲由遠而近……
為了讓自然生成于西露天煤礦的煤玉、琥珀兩種稀世珍寶永世流傳,徐進國大膽創新,將渾然天成的煤玉、琥珀二者有機地融為一體,向世人展示煤玉琥珀獨具魅力的天賦神韻。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匠心獨運,精心雕成一尊高80厘米、寬75厘米的煤玉鑲嵌琥珀大型花熏。上部用純金色無絲毫雜質的琥珀,鑲嵌成栩栩如生的麒麟、天馬等四獸,下嵌兩條金光耀眼、迂回盤繞的二龍戲珠。這件工藝精湛、大氣厚重的煤玉稀世極品,凝聚著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煤玉隨著近百年的演變以及雕刻師的匠心,它的美、它的五彩繽紛、它的千姿百態不僅讓人嘆為觀止,它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還逐漸被人們所認同和珍愛。它的溫潤、堅韌,造就了每件作品的獨一無二,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這就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煤玉文化,正是這些天然的秉性,讓煤玉有了生命的篇章。
如今,煤玉珍品也堂堂正正地躋身于珠寶行列,銷往日、美、英、德、意等國家和地區,大量煤玉精品也成為收藏者的藏品,讓它“永存吾土,世傳有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