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人們在選擇和打磨石器時,發(fā)現了一些美麗的彩石,它們質地細膩溫潤,色澤柔和晶瑩,中國古人遂稱之為“玉”。
最初,一切溫潤而有光澤的美麗彩石都被視為玉。中國古代第一部漢字字典――東漢人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稱,“玉,石之美者”。其實嚴格說來,當時人稱的美石,并不完全是今天礦物學意義上的玉。礦物學上的玉分為硬玉和軟玉兩類,大體以摩氏硬度7的玻璃為界,低于玻璃硬度的稱為軟玉,反之就是硬玉。硬玉俗稱翡翠,顏色從翠綠、蘋果綠到白、紅都有,紅者為翡,綠者為翠,有珍珠或玻璃樣的光澤。軟玉是一種交織成氈狀的陽起石或透閃石,顏色有乳白、蘋果綠至墨綠等,琢磨后可呈現燦爛的蠟樣光澤,質堅韌,不易壓碎,是上好的雕刻和觀賞材料。
中國原始社會內涵廣泛的美玉(或稱彩石玉),發(fā)展到商周時期(前16―前3世紀),便逐漸被這種質地更為上乘的軟玉所取代,此后歷代沿用不衰,成為中國古代玉器的主體用材。
由于玉料來源的制約,加之玉器加工需要相當的時間與耐力,人們一開始就對玉十分珍愛,很少用玉制作生產工具,而常常是將它們精雕細琢成各種首飾和特殊的裝飾品。已知時代最早的玉器,便是管、珠、耳墜等首飾,距今約7000年,發(fā)現于長江下游河姆渡遺址第四層和陜西西安半坡遺址中。
從誕生時起,玉器便有一種高于石、木、骨、陶等器實用功能之上的審美價值,并迅速演變成王權(軍事首領)與神權(巫師)的身份標志。近30年來,大量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乃至商周到秦漢間的考古發(fā)現均表明,玉器主要出土于貴族墓葬的陪葬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