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心佩的主體略呈橢圓形,或有長短肥瘦之分。上部有中間高、兩邊低的三個峰尖,呈山形,下底圓弧,正中有一大圓孔,孔徑與拇指粗細相仿。佩體線雕或浮雕各種紋飾,四周主要是上部和左右或透雕或立雕龍、螭虎等花紋圖案。
這種佩飾主要流行于漢代,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雞心佩是時代較早且有代表性的作品,其造型簡潔明快。以后雞心佩在各地較大的、墓主地位較高的漢墓中流行開來,佩飾上的紋飾及周邊的琢刻漸趨復雜而多變。漢代的雞心佩無論出土的考古文物還是傳世品,都有很多??傮w造型特征是,佩體上的花紋多為線刻,以陰線表示圖案,周邊多在上、左、右雕飾花紋,裝飾手法多為透雕,立體感不強。
魏晉以后,南北朝乃至隋唐,這種雞心佩已近絕跡。直到宋代,仿制古玉之風乍起,雞心佩再度制作。宋代的雞心佩造型與漢代的大致相似,但佩體花紋有宋代風格,如加入較多的浮雕手法,層次感強,且花紋更自由多變,以觀賞為主要目的,明清兩代仍有制作。就總體風格而言,宋代以后的雞心佩比漢代的細膩柔美,但缺乏漢代的神韻。
此件翡翠作品為仿漢代雞心佩,為北京萬瑞祥作品,是難得的玻璃種,無裂痕雜質,晶瑩通透。其做工十分講究,作品吸收了瓷器中過墻龍的做法,在中間圓孔位置雕一螭虎,螭虎欲穿墻而出,這一設計使整件作品更加充實、更具有立體感和動感。在雞心佩的頂部還雕有一只螭虎,這只螭虎好像要爬過雞心佩,動態十足。正好與下方的螭虎相呼應。但這只螭虎更重要的作用是方便佩帶,螭虎的身體正好擋住了雞心佩上方的三個峰尖,這樣既形成了一個穿繩的部位,又使佩帶它的人不會被峰尖扎到。作者真是煞費苦心,作品既保留了雞心佩的形制,又添加了現代感和實用性,真是翡翠中的難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