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里,有兩個網友留言,一留言:濕度超過80%茶葉就發霉,另一留言:粵港澳雖然外界濕度超過80%,但是茶倉內并不會超過80%。
這兩者的留言說明了一個事物有兩種看法,然而,就專業存茶而言,這兩個留言表明了,一個是非專業,一個是專業,前者會發霉,而后者則不會。
其實說白了,專業存茶是個技術活,即使是自然存放,也有技術含量在里面,涉及茶倉位置、空間大小、存茶高度、密封或者通風等等問題,由于倉儲技術并非一言兩語可以說清,非得圖文、實物配合等等因素,故此,本文先梳理概念。
概念都不清晰,又何談其他?所以,暫且先擱置這一話題。
什么是倉?這個問題在其他行業是比較好解決的,然而,在普洱茶行業卻比較復雜。
古意之倉,指堆棧,與今日之中轉倉之意沒有區別。普洱之倉,則有多種含義。一為堆放之地,一為轉化加工之地。
言倉,讓人聯系于“倉茶”、“濕倉茶”,入倉茶,也讓人意會為就是濕倉茶,市場之謂“倉茶”、“入倉”,實為省略了“濕”字。所以,普洱茶之“倉”,似乎不是好東西,似乎沒有好的含義。
然而,普洱茶講究越陳越香,普洱之醇和、普洱之甘甜、普洱之陳香,往往依賴于存放之轉化,依賴與倉儲之加工,而并非普普通通存放即可。
簡而言之,一旦言“倉”、“入倉”、“濕倉”其實是指加工工藝。否則,如何又論“倉茶”之好壞?
前文有敘述,“干倉”、“濕倉”之論實為戲法,不講溫度濕度,不講條件的倉儲概念,不談也罷。
如今市場所言濕倉,其實是指做舊,做舊在瓷器、字畫、古董行業皆有,普洱茶追求越陳越香,也就是喝老茶,就有了古董的味道,自然免不了有人做舊。
普洱茶的轉化,必須需要一定的濕度,這是常識,原理如同渥堆發酵,如果毛茶不潮水,又如何發酵?弄一堆干毛茶,不潑水,僅僅蓋上毛毯就可以發酵?
然而,市場就是如此奇葩,發酵和發霉都沒有弄清楚,各種關于倉儲的書籍就普天下流行,而且能成為普洱茶的“圣書”,實為人間精彩之一景。
我請教原香港南天公司周勇先生倉儲加工事宜,周先生言,香港茶商是傳統的商人,每家都有自己的茶倉,也都有自己做倉的師傅,進倉、翻倉、退倉,每家都各有自己的技術,否則,怎么會形成自己獨立的風格?
不是行內人不得解,行外人沒有經驗,更是無從知曉。至于后來的“文化派”港臺茶商,其實并不知道傳統茶商的倉儲到底是怎么回事,只不過是為了推銷老茶,文化做得好,書籍出版多,讓人誤認為是茶葉大師。
關鍵性的地方在于,普洱茶初興,所有人饑不擇食,搶到一本普洱茶的書就猛啃,其實并不知道此茶商非彼茶商。只不過,內地始終有書籍崇拜,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文化派”港臺大師的哲學流行,“干倉、濕倉”寫作成了書,傳至內地,大學的教授、科研機構的專家也照抄這樣的理論,江湖大師與行業專家共推,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所謂的“倉儲理論”。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