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漢八刀”,刀法簡練,神態逼真,所以得此美名,如果把琢玉看成繪畫,筆法簡練,神態十足,不失為一幅好畫,而如果從繪畫角度來說,就是簡筆畫法,似乎可以看作是當時的偷工減料之作,如用石頭代替玉的做法,所以,中國人很早就開始會偷工減料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死人就需葬玉,需要眾多的玉器作坊,如果一件玉加工需要一年半載,難以滿足當時的需求,為了符合當時用玉現狀,只有加快制作時間,簡化制作工藝。一些工藝精湛的玉工就制作出了造型簡單的玉器來滿足普通百姓的喪葬用玉問題,后來逐漸被王公大臣們接受,用料也開始越來越好,所以在當時得以普及,而且都作為喪葬之用,為后人留下了“漢八刀”的美名。
再說蒲紋的觀點,有史書說戰國就有,《周禮》有記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從目前出土看是在西漢末年開始,盛行于東漢的紋飾,蒲璧也只用于喪葬,所以出土蒲璧大多質地很差,也有“簡筆畫法”的嫌疑,其實也應該是“漢八刀”的延伸,是一種簡單雕琢技法。西漢時期谷紋的加工工藝,是在一個平面上先有規律地等間隔琢出直線,再以60°轉向同樣等間隔琢出直線,再轉60°,以同樣的間隔琢出直線,我們便會得到所謂的蒲紋,如果把蒲紋再加工,修圓了,就是乳釘紋了,如果要加工成谷云紋,就要琢留出一條小尾巴,其加工就是最復雜的。從加工工藝上可以看出,蒲紋最簡單,是為了省工的一種做法,而史書提到在戰國就有蒲紋了,開始筆者懷疑史書記載有誤,后來想到了“谷云紋”的起源,西漢大量的谷云紋的來源和演變,不正是起源于蒲紋嗎?所以戰國只是起源,有了蒲紋璧,漢人把它變成了“谷云紋”、“乳丁紋”,又還原成蒲紋,從起點又回到了原點;而“勾連云紋”則稍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