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代玉器代表了清代玉器的最高水平。這一時期的能工巧匠得以繼承和運用歷代琢玉工藝的寶貴經驗,借鑒繪畫和外來雕刻工藝技術,創造性地發展了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琢玉藝術。它吸收了傳統的陰、陽線紋、平凸、隱起、浮雕、鏤空、俏色、燒古等工藝,加以變通綜合應用,其題材紋飾受到清宮院畫影響,近似工筆畫,往往將傳統題材紋飾與西方或阿拉伯圖案結合在一起,組成折中性的新型圖案。從圖案性的裝飾技法上看,均較為繁縟精細,豐富飽滿。
乾隆時期玉器分為兩大主流:仿古玉和時作玉。此外,還有仿痕都斯坦玉。仿古玉器有兩種:一種是仿古彝玉;另一種是仿漢玉。時作玉是清玉的又一主流,形制豐富多樣,圖案、做工均很豐富。痕都斯坦玉也稱印度玉,西方稱之為莫臥玉,具有阿拉伯風格的造型和花紋,其特點是拋光強烈,器薄如紙。
雖說清代玉器的藝術風格比戰國、兩漢時期的玉器顯得柔弱無骨,但其琢玉技法卻集中了歷代之長,達到顛峰。清乾隆玉器除鏤空花紋不磨棱角,其他玉器則拋光講究,磨后呈蠟狀光澤。地子不但平滑,且直線挺拔,弧線圓潤,此時期圓雕作品的多層鏤空,更是出神入化。利用俏色技法掩蓋玉科瑕疵,將其融入玉件的構圖中,更是巧奪天工的精妙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