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欲說還“羞”
上個月,李女士在某珠寶商處買了兩只白玉手鐲,店主稱是和田玉,正趕上“3·15”消費者權益日,國家珠寶檢測中心的檢測人員在商城一樓設立了專為消費者提供的免費檢測服務,李女士心想何不再次驗證一下剛才店主的說法。專家把手鐲放在儀器上看了一會兒,沒下結論,只說手中儀器不全,建議李女士再到別的地方檢測。旁邊一位消費者也拿了一塊和田玉掛件,掂了掂李女士的手鐲,“從重量上掂不像是和田玉,一只真正的和田玉手鐲市場上怎么著也得兩萬多?!甭犃诉@話,李女士趕緊找到店主,刨根問底,店主說了實話,告訴李女士手鐲的料子是青海玉。
商家正是利用消費者認識不足出售各種白玉,因而類似李女士的消費者很多,一不小心就掉進了白玉的陷阱。某私企老板春節前花1.5萬元買了一件羊脂白玉,后請教行家方知,這件羊脂白玉只是白凈度較好的俄羅斯玉,價值1200元。日前,郭女士前往某美玉專賣店,咨詢一件青海白玉。郭女士見該店大小相似的青海白玉僅售288元,而她的卻花了380元,顯然是吃了虧。
近兩年收藏和田玉熱持續升溫,導致資源過度開采幾盡枯竭,可供市場上出售的和田玉很少,有真品也早被藏家收起來了。據記者近日調查,目前北京市場上銷售的和田玉其實絕大多數是青海玉、俄羅斯玉,許多珠寶商城里少有真正出自和田的白玉,羊脂玉更是難覓芳蹤,某大型珠寶城負責人對這一事實并不否認。
由此看來,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白玉基本上是青海玉這一事實早已為珠寶業內人士所共知,但商家對消費者并不如實相告,說明了市場對青海玉的接受程度不高。
青海玉與和田玉
資料記載,青海軟玉發現于上世紀90年代初,產于青海省格爾木市西南、青藏公路沿線100余公里處的高原丘陵地區,至今已開采的礦點大約有3處,在產出早期有昆侖白玉、昆侖玉、青海翠玉等不規范的名稱。
青海玉是一種由微晶透閃石集合體構成的單礦物玉石,透閃石含量多數大于99%,雜質礦物較少。具有產地不同而形成的鑒別特征:灰白-臘白色、黃灰色的白玉,有比較特征的石花、腦花、絮狀僵花、“水線”、“水露”,翳狀斑點;透明度較高的白玉,硬度稍低;以山料為主,少量的山流水料(戈壁料)產出,但未發現有籽料產出;拋光后的視覺感受是水氣大而不是油性強,透視看得見玉里有水線(玉筋),而和田白玉沒有。青海玉以白玉為主,內多有辮子狀的條紋,直觀比較容易識別,這是青海玉不會與和田玉相混的重要特征。
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為主,并含有蛇紋石、石墨、磁鐵等微量礦物質,形成白色、青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色澤。多數為單色玉,少數有雜色。玉質為半透明,拋光后呈脂狀光澤,硬度為5.5度至6.4度。和田玉的經濟價值評定依據是顏色與質地純凈度,其主要品種有:白玉,含閃透石95%以上,顏色潔白、質地純凈、細膩、光澤瑩潤,為和田玉中的優良品種。羊脂白玉,質地純潔細膩,含閃透石達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澤,同等重量玉材,其經濟價值遠高于白玉,漢代、宋代和清乾隆時期都極推崇羊脂白玉。
在坊間,還有一招用來區分“青?!迸c“和田”。和田玉有個很有趣的特征,就是它有類似人類皮膚一樣的細小“汗毛孔”,是和田玉本身結構特征給人形成的外在感覺,而青海玉則沒有這樣的“汗毛孔”。據說在和田,當地人向買主推薦的第一個鑒別方法就是這個。這個比喻很形象,又直觀,不相信可以用放大鏡仔細看看。
地質專家、新疆寶玉石檢測研究中心岳蘊輝認為:“依據國家GB/T-16552標準中有關產地不參與定名的規則,青海玉產出地段屬昆侖山脈東沿入青海省部分,西距新疆若羌縣境約300余公里,與東昆侖山沿線、尤其是若羌、且末等地產出的和田玉,在地質構造背景上有著密切的聯系。青海軟玉與和田玉在物質組分、產狀、結構構造特征上基本相同,只是在產出特征、結構、物性的某些方面與傳統的和田玉略有區別。青海玉在質量上達到和田玉分級分類公認的一般通用要求時,不必也不允許單獨分類命名,可以與且末、若羌、喀什、葉城等地的玉石一樣,列入和田玉的范疇。”
市場接受青海玉有待時日
青海玉在地質上可以列入和田玉的范圍,商家可以據此對消費者有個交待,但作為新產地玉,青海玉被市場接受是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自1994年以來,新疆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產于青海省的軟玉制品,由于其特征與傳統和田玉有明顯的不同特點,供貨量大,價格相對低廉,一時對軟玉市場造成較大的沖擊。
最初一些商家對經營青海軟玉有不少顧慮,有不少信譽好的珠寶商行將青海白玉制品送到寶玉石檢測中心做鑒定。據說有些商家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對外宣稱不經銷青海玉,以向消費者表明其經銷的和田玉品質純正。也有行業內人士擔心青海白玉會毀了和田玉市場;玉石收藏者和消費者也對青海軟玉產品心存疑慮。在近年的珠寶市場上,一些青海白玉制作的精美工藝品常因為擔心市場接受程度而不愿言明原料產地,但在這些雕件上看到的“煙灰色的云霧”(煙青玉)和“翠綠色點綴”(翠青玉),正是青海軟玉無法掩飾又不忍丟棄的“胎痣”。
專家分析,造成青海軟玉在市場上不易被接受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產出地帶行政區劃屬青海省,在新疆銷售是冠以“和田玉”名似乎名不正,稱“青海玉”消費者又難以接受。因為名稱問題有過許多爭論,鑒定機構為此也頗費心思;
二是產量大,1994-1995年以及2003年以來是青海軟玉生產的高峰期,其中又以白玉為主,產量達到每年數百噸;
三是品質不佳,多數青海白玉顏色呈灰白-臘白色,質嫩色新,被稱為新坑料,不太符合和田玉評價的傳統眼光,一時難以被同行接受;
四是礦山開采成本低,管理無序。青海軟玉產出地屬于高原丘陵地區,相對高差小,又靠近青藏出路,交通較為便利,因此開采成本大大低于和田玉;
五是對青海玉科學研究不足,缺乏正確的宣傳,沒有及時地研究和推廣。
青海玉行情看漲
業內人士指出,近十年來和田地區大面積的在玉龍喀什河等地進行開采挖掘,現在和田已很難采到小似棗兒的白玉籽料,像鴿子蛋般大小的白玉籽料就是稀世珍品,要采到已近絕世的羊脂白玉那就更加難以想像了。
隨著消費者對白玉需求的旺盛,應該說,不管市場意愿如何,如今青海玉已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據了解,從1999年以來,青海軟玉白玉、青白玉的優質老坑料在市場上得到認可,因其質地細潤、水頭好、有靈氣、雜質少,價格并不比新疆產的青白玉、青玉低,特別是優質青海白玉原料價格,由1992年的每公斤5元,飛揚到目前每公斤數千元甚至上萬元。據說許多人為沒有及早地認識青海軟玉在其價位低廉之時錯失商機而抱憾。
以揚州玉石加工為例,由于和田玉石的價格成倍瘋漲,多數玉器廠家紛紛采用青海白玉來代替和田玉,也帶動了青海白玉的價格出現普漲。據報道,揚州玉雕企業以前一般使用和田玉石雕琢小型的玉器產品,自從和田玉石漲價以來,揚州玉雕企業開始采用青海產白玉作為大件玉器的雕琢原材料,青海玉已成為和田玉石的首選替代品。
據商家反映,近年來情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青海白玉填補了目前市場上中檔白玉的空缺,因其銷售價格與目前玉石消費者的消費水平相適宜而受眾廣泛,青海玉的身價也在不斷看漲,尤其是白玉價格近兩年在全國珠寶市場中一路走強,每年增值幅度在30%以上。
由此看來,李女士買的那兩只手鐲不但不虧,說不定過幾年也能價格翻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