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成礦帶綿延 1100多公里。在高山之上分布著和田玉的原生礦床及礦點,不少河流中還產出和田玉的籽玉。
古人尊昆侖山為“萬山之宗”、“龍脈之祖”, 早在中國古籍中就稱昆侖山為 “群玉之山”,《千字文》中也有“金生麗水,玉出昆岡”之說。 它高大雄巍且盛產美玉,故受到極大的崇拜。
在新疆和田境內,有兩條河流,一條叫玉龍喀什河,一條叫喀拉喀什河,這兩條河流都發源于萬山之祖的昆侖山,數億年前每當洪水過后,就會從昆侖山上沖下來許多珍貴的玉石。古來今往,當地人把可以揀到白玉仔的玉龍喀什河又叫做白玉河,把可以揀到墨玉仔的喀拉喀什河又叫做墨玉河。 《新唐書》描述道:“有玉河,國人夜視月光盛處,必得美玉。” 這兩條河流也分別以出產白玉和墨玉而聞名于世。
我國玉文化板塊劃分與分布
鐘林的名言:沒有對玉的知曉,就不可能有對中華文明的真正了解;解開世界文化發展之謎的金鑰匙就是和闐玉。
三大玉文化板塊包括東夷玉文化板塊、淮夷玉文化板塊和東越玉文化板塊。
東夷玉文化板塊以狩獵經濟為主,兼種植,距今10000-5000年。分布在今東三省、內蒙東部、河北、山東及江蘇北部,以紅山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玦、匕、勾云形器、圜形邊刃器、龍、?等。在工藝鑒定上,無平面呈起凹狀,形不規正,具有象微性、示意性、粗獷雄奇的風格。
淮夷玉文化板塊以農耕兼狩獵經濟為主,距今5300年,分布在今長江中下游、安徽、江蘇南部,以凌家灘遺址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龜殼、長方形片飾等。
東越玉文化板塊以農耕為主,距今5500-4300年,主要分布在今江蘇、浙江太湖地區,以良渚文化為代表,以瑤琨琢磨玉器,重要器形有璧、琮、鉞、璜、梳背、錐形器、串飾等。工藝精致工整,器形規正,紋飾較細膩,鏤空陰刻較精,風格精細俊秀。
五支玉文化亞板塊則是指夷玉文化亞板塊、華夏玉文化亞板塊、鬼玉文化亞板塊、羌玉文化亞板塊和荊蠻玉文化亞板塊。
夷玉文化亞板塊以農耕為主,距今4500-4000年,分布在今山東省,以海岱龍山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圭、璋、璇璣、冠飾等。玉料可能是《禹責》上的“怪石”,即今泰山西南所產蛇紋石玉,稱“泰山玉”,以綠色為主,風格精巧明快。華夏玉文化亞板塊以農耕為主,距今4200-3800年,分布在今山西省南部,玉資源不明,以陶寺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琮、璧、步搖等,風格硬直簡單。鬼玉文化亞板塊以農耕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陜西、山西北部、內蒙中部,以石峁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璋、牙璋、刀等,多用黑玉,擅長切割磨制薄片器,風格森嚴鋒銳。羌玉文化亞板塊以農耕經濟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甘肅、青海、寧夏。玉資源來自青海格爾木、甘肅榆中玉石山等地,遠距離 玉須進入金山、昆侖山,以齊家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璧、琮、璜、璜聯璧等,風格草率粗糙。荊蠻玉文化亞板塊以農業經濟為主,距今4200-4000年,分布在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玉資源不明。以石家河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頭像、獠牙面(儺面)、龍、鳳、蟬、獸面等,多用陽線紋,風格樸實平易。
從夏至清為王玉階段(夏商周—清代)。王掌握著生產、使用玉器的大權。三代王玉到了秦漢成為帝王玉。玉器的主要功能為禮器(“六端”)、祭器(“六器”)、儀杖、工具、用具、器皿、佩飾、人物、動物等等。鉈機為青銅或鐵質。歷朝玉器均有自己的時代風格,非常清晰明確,這就是客觀的時代風格鑒定的鐵證。春秋時期“君子比德于玉”已很普遍。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個重要貢獻,即將玉從神那里解放出來,交給“君子”,作為德的載體。
間于玉文化的王玉階段之中,民玉文化也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從宋至清為中國玉文化的民玉階段(宋—清代)。
玉除了為帝王朝廷專用之外,由于工商業發達和玉器的商品化生產,工商、富戶人家置朝廷禁制于不顧,從店鋪購置玉器用于喜慶、佩戴、文房、宴飲、鑒賞、收藏等物質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玉是商品玉,沒有禮玉特殊的階級屬性,與王玉不同,民玉的特點是與民間生活更加貼近,有著生動清新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