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拾玉人有較豐富的經驗,很注意選擇拾玉的地點和行進方向。他們找玉的地點往往在河曲內側的石灘,河道有窄變寬的緩流處和河心砂石灘上方的外緣。這些地方都是水流由急變緩處,有利于玉石的停積。拾玉進行的方向最好是自上游向下游行進,以使目光與卵石傾斜面垂直,易于發現;但最主要的要隨太陽方位而變換方向,一般要背向太陽眼睛才不受陽光的刺激而又能較清楚的判明卵石的光澤與顏色。鑒于昆侖山北坡河流的流向主體上自南而北,所以,自上流而下最佳的拾玉時間是上午。但在河流流向變化的地方或陰天,則又當別論,要靈活掌握。
隨機碰到運氣的拾玉者,沒有條件講究,只在有機會臨玉河時,放慢速度,運足目光,格外仔細地去捕捉有玉石表象特征的信息。他們往往只注意白色石頭,常被石英質礫石所愚弄,先歡快后遺憾,若真正發現玉石則歡欣若狂,大喜過望,給下次拾玉又積聚了力量。從玉石收購情況看,一般偶然得玉的產量占子玉總產量不到十分之一。但是偶爾拾玉者有時能獲得很好的白玉,這大約是因為他們特別注意白玉的緣故。
河流中下游的籽玉塊度都不大,多在0.2—1.5公斤之間,其中小于0.5公斤者約占30%,僅有少數可達3—5公斤。小塊玉亦可隨形施藝,雕琢零碎活。
在河流上游可以拾到大塊度的籽玉,但能用作玉雕的料較少,大部分是重幾十公斤至上百公斤的模料玉。這些玉礫質次色深,結構粗糙,呈暗灰綠色,斑雜不一,有較多細小脈穿插,不能碾琢工藝品,但仍堅韌耐磨,乃用做工業上的模具。其產量都超過中游拾得的籽玉。
為了收購群眾拾得的籽玉,于闐等地段設有玉石收購站,收購的范圍東有且末縣、民豐縣、于闐縣、策勒縣;西有莎車縣、葉城縣、墨玉縣及和闐縣?,F代出玉的河流十幾條,但以大河為主。主要有葉爾羌河、喀拉喀什河、玉龍喀什河等。每年收購的數量還是以喀拉喀什河與玉龍喀什河居多,約占90—95%。
流經和闐的兩條大河每年拾到的籽玉玉琢料不下10噸。其中工藝用白玉0.5—1噸,占5—10%;青玉占80—90%;還有少量碧玉。每年拾到的玉模料為30—40噸,其中和田玉的青玉及斑雜玉占60—70%,其余為蛇紋巖型軟玉——粗位結構的碧玉。這一資料說明,昆侖山既有和田玉,亦有碧玉,而以產和田玉為主。和田玉中以青玉為主,白玉占的比例很小。一些人以為和田玉就是白玉,廠家收購和田玉時只想要白玉,這是不現實的。收購站收購的玉有玉琢料和模料,籽玉大部分用以琢磨工藝品,其余在工業上用作模具。
現代拾玉的季節是自夏至秋。一般在河的上游是夏季至初秋,仲秋則河水開始結冰,逐漸封滿河床。河流中下游自初夏至秋末均可拾玉,初夏時前山積雪消融,每日上午洪水到來之前,前一天的洪水消退就可拾玉;夏季洪水到來晚,每天中午時節可以拾玉;秋季則可整日拾玉。因此一年之中拾玉的最好季節是在秋季,這和古代揀玉的季節一致。以和田兩大河為例,河水受季節影響很大,夏季三個月擁有年徑流的70—80%,秋季驟減至10%左右。秋季水小,心灘暴露,部分河床也干涸,氣候也不熱不冷,正式拾玉的好季節。
和田的兩條大河歷來是拾籽玉的主要河流,是世界上有名的玉河。但是,圍繞玉河是兩條還是三條,古代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直到今天認識還不一致。古代文獻中,有的認為有白玉河、綠玉河、烏玉河三條;有的認為只有白玉河與綠玉河兩條。現在有的認為綠玉河是墨玉河的支流。到底如何呢?我們從地形圖上或衛星照片上都清楚看到只有兩大河流,即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當然,這兩大河流也與其它許多大河一樣有不少支流。這兩大河均源于昆侖山,昆侖山為產玉之地,河中自然有玉?!?/P>
喀拉喀什河,古稱烏玉河,河邊的縣城墨玉即以此得名??κ舶赐回收Z名稱一致的。但是,這條以產墨玉馳名的墨玉河,今天卻不見有墨玉,而真正產墨玉的地方在黑山,即古代的喀朗圭塔克,這屬玉龍喀什河的支流。為什么歷史上又叫墨玉河呢?原來這河中產有大量碧玉,這種玉石呈綠色,風化后外表漆黑,油光放亮,倘若墨玉。碧玉礦物成分與和田玉相同,化學成分也很相近,屬軟玉。但其成因與超基性巖有關,與和田玉不同。因此,古代有人把碧玉誤稱墨玉。但同時也有人稱為綠玉,這正和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說一樣。因此,我們認為,古代的綠石河、烏玉河實為一條大河,即喀拉喀什河,但是,這條河不僅產碧玉,也產白玉。在它的上游有幾處和田玉原生礦床,在它的中下游也可以常拾到白玉。除此以外,這條河下游還產沙金和金剛石,從40年代發現金剛石以后,今年又陸續在掏砂沙金時找到幾顆金剛石。所以,喀拉喀什河是一條淌金,流玉,藏鉆的寶河。
玉龍喀什河,即古代著名的白玉河。這條河源于漭漭昆侖山。流入塔里木盆地后,與喀拉喀什河匯和成和闐河,河流長325公里,有不少支流,流域面積1.45萬平方公里,河里盛產白玉、青玉和墨玉,自古以來是和闐出玉的主要河流。人們揀玉主要在中游,而上游因地勢險惡,很難到達。黑山地區發現白玉后,給找玉人帶來新的希望,人們冒險前往。黑山,即古稱之喀朗圭塔克,其山是昆侖山之主峰之一,高峰達7562米,群山峻巔,冰雪蓋地。產玉地點為阿格居改山谷,此為玉龍喀什河支流之一,距喀什塔什鄉里山大隊約30多公里,部分河段冰積物廣布,山坡崩塌,巨礫遍布,只有徒步到達,雪線以上冰川遍布,海拔高5000米以上,相對高600—1000米。冰川的冰舌前緣部位,因冰川下移至雪線附近逐漸融化常常發現自上源攜帶的和田玉礫。冰川的舌部高達數十米至百余米,晴日不斷裂解崩落,伴隨著雷鳴般的巨聲,漂礫與冰塊滾瀉而下,落入河中,故在冰河之下也可以找到美玉。雪融水每日有一次洪水,洪水把巨大的冰塊沿河沖向下方,這些冰塊及冰層融化后也露出玉礫。產出的玉石有白玉和墨玉。正是這種美玉吸引了不畏艱難的探寶者,他們在雪山找玉,在高山河谷中探寶。此處出玉引起地質工作者的興趣,多次深入玉龍喀什河上游支流的諸冰川谷調查,見有白云石大理巖與花崗巖的接觸蝕變帶,在山麓坡積物中可見有白玉??上?,基巖露頭在冰山之上,四周為冰川覆蓋,人們可望而不可達。地質學家認為,此地區應有原生和田玉礦床,是玉龍喀什河中籽玉的主要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