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提油:據傳甘肅的深山中有一種虹光草,將它搗成汁液,拌入少許瑙砂攪勻,再將新玉器浸入,用點燃的新鮮竹枝烘烤,草汁便滲入玉器紋理中,呈現出雞血紅色。
新提油:這個方法適用于含石質量較差的夾石玉,選紅木屑或烏木屑入水,再將夾石玉放入浸泡,用火烘,汁液即可滲入玉器紋理中,含石處呈現紅色或黑色。
偽石灰古:古玉中有一種俗稱“雞骨白”的玉器,這是由于子玉受地火所致。凡玉經火其色即變白,形同石灰,故俗稱石灰浸。這種方法制成的玉,雖說顏色相似,但有火燒裂紋,而真的古玉是沒有裂紋的。
羊玉:將活牛或活羊的腿部割開,把小件玉器填入縫合,經過數年之后,血液浸入玉中,冒充古玉中的紅絲沁,但這種玉沒有古玉溫靜,顯得枯澀。
狗玉:將狗殺死,剖開腹部,趁狗血尚熱未凝固時,把玉器放入狗腹中并縫合,埋入地下,過數年后取出,玉上出現有土花血斑。但與真古玉相比,帶有新玉的顏色與雕琢的痕跡。
梅玉:選用質地疏松的玉質,如石性較重的玉或玉皮,用濃重的烏梅水烹煮,重復數次,疏松之地被烏梅水浸泡透呈現水浸痕,再用“提油法”上色,以仿造“水坑古”,但不如真古玉自然。
風玉:選用石性較重的玉質,用烏梅水加濃灰水蒸煮后,將玉器趁熱放置于寒冷的風雪中,使質地堅硬的玉器凍裂出細如發絲的紋理,最后也用“提油法”上色,以冒充“牛毛紋”古玉。
叩銹:將玉器用鐵屑與熱醋拌和浸泡,再埋到潮濕的地下十幾日,取出埋到大路下數月。玉器由于鐵屑的腐蝕而形成深紅色的橘皮紋,并帶有不易消除的土灰斑。然而,這種假古玉的紅色較浮,時間稍長土灰斑和紅色均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