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朱德潤著《古玉圖》,錄有“商雕玉鉤”所謂“商”似指商代,繪帶鉤并有圖說:“右鉤長六寸七分,闊徑一寸三分,厚四分,玉色微白,古色微紅糝白,螭骨利齒,腹作臥蠶……。”作品應為宋,元時所制,背面的方形框狀紐是宋、元玉帶鉤鉤紐特點。“腹作臥蠶”是指鉤腹所琢花紋。同書又錄有“臥蠶”所謂的“臥蠶”亦應為玉上的花紋。通過這兩圖,應該很明確,這一時期的“臥蠶”紋是指細弧線,兩端內鉤的花紋。
明代的文獻中多處提到過“臥蠶”紋,但無圖可尋,明人強調的“臥蠶”紋是何種形狀?明代作家編著《三國演義》,第一回中述關羽“丹鳳眼,臥蠶眉。”可知明代人亦以長弧狀,兩端下彎的眉狀紋稱為“臥蠶”。
“臥蠶”一詞在清代亦被用來形容圖案形狀。清中期發現的,署名龍大淵著的《古玉圖考》中有多件定名“臥蠶”圖案的作品,所定“蠶”紋“臥蠶”紋亦可分為二種。“三代周玉蠶圭,一”繪玉圭一件,表面飾四排凸起的谷紋,“古玉臥蠶,三”繪玉,表面飾獸面紋及凸起的谷紋,由此而知,《古玉圖考》將這類凸起的谷紋定為“蠶”、“臥蠶”紋,“古玉臥蠶,三”繪一圓形璧,表面飾三周圖案,二方連續排列,圖案似兩個相連的螺旋。
《古玉圖譜》所列的“蠶紋”“臥蠶”同《古云圖》不同,說明了兩本書的時代差距,由此可懷疑《古玉圖譜》為明代之后所為。
《古玉圖》所錄“臥蠶”圖案,今人稱為“勾云”紋,是自春秋至漢代玉器上常見的花紋。
《古玉圖譜》所錄第一種“臥蠶”紋,今人多稱為“谷紋”,是戰國到漢代玉器上常見的花紋。
《古玉圖譜》所錄第二種“臥蠶”紋,在古玉器上很難見到,是后人刻仿古玉時,從古云圖案中變化而出的花紋。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臥蠶紋”是宋、元以后人們對古玉紋飾的一種稱謂,“臥蠶”紋的圖形,最初是指春秋至漢代玉器上細的弧線紋,到了清代又主要表示戰國至漢代螺旋狀凸起的谷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