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至周代,是玉琮的生產時期,玉琮主要用于禮儀、喪葬;東周以后,禮崩樂壞,玉琮基本上不再生產了,很少用于祭地了,進入了收藏時期。此時玉琮由于脫離了原有的文化背景,因而其用途也發生了變化,明顯的用途變化有三個,一是玉琮改作為玉材使用,在江蘇省蘇州市嚴山曾出土良渚文化玉琮作為春秋吳國玉器的玉材。二是作男性生殖器套用。河北省滿城出土的西漢劉勝金縷玉衣上的生殖器套,是用良渚文化玉琮改制的,這是古代的“安全套”。三是本文要重點介紹的,玉琮被改制成玉薰爐,明顯實例有兩個,一件是出土玉琮,另一件是傳世玉琮。
作為熏香用的玉琮,最早的見于1965年江蘇省漣水縣三里墩西漢墓中出土的銀鷹座帶蓋玉琮,琮通高7.3厘米。琮為方形,琮的裝置與眾不同,外面光素,中間對穿圓孔。琮上面帶蓋,下連底座,蓋、座均以銀制。上蓋緊扣琮口部,蓋邊有八個小孔,蓋頂粘圓形水晶飾一枚。下承四鷹銀座足,四鷹在琮的四角處,上下貫通,鷹振翅欲飛,神態生動。座四邊還有精美的幾何形圖案刻紋,紋樣精美。
玉琮雖出在西漢墓中,但從琮本身和上蓋下座看,琮本身不是西漢時期的遺物,玉琮的年代遠遠早于墓葬的年代,琮應是墓主人的一件收藏品。從玉琮演變的規律看,光素無紋的方形琮,是典型的西周時期的玉琮風格,故此琮應是西周玉禮器。琮上下的蓋與座時代應稍后,從鷹的造型及周邊的刻紋看,應是戰國時期的風格,也就是說,琮的蓋與座是在戰國時期加配的。打開琮的蓋子,里面有煙薰的痕跡,可以看出,琮加蓋后,琮的用途也發生了變化,成為地地道道的玉薰爐,這已脫離了玉琮的原始功能。
玉琮改作成玉薰爐,傳世玉器中可舉出南京博物院的內加銅膽玉琮,高17.3厘米。琮外方內圓,身分兩節,貌似高古樣式,又不盡然,實為一件改動過的玉琮。玉琮色澤發黃紅,玉質較熟,表明玉料有相當年份。琮外面的分節、紋樣,粗看有良渚遺風,細辨大相徑庭,應為后加紋,也就是古玩界俗稱的“老玉新工”。那么,此琮老到何時新在哪里﹖從琮的形狀和玉的沁澤看,此琮可能是西周素面高琮,約在乾隆時期,在一片改制古玉的熱潮中,在琮的外面分節加紋,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不倫不類的樣子。乾隆時期人們并不知道琮作何用,看到其可愛的樣子,就在內加一銅膽,于是玉琮就成了玉薰爐。銅膽呈圓形,下面封口,上面開六個小孔,便于熏香。
由玉琮改制成玉薰爐,玉琮原有的外形基本沒有改變,但在局部作了修改,或是上加蓋,下加座,或是中孔加內膽,以滿足熏香的使用功能。由此可見,玉琮作熏香用的玉爐,是玉琮的改制功用,已脫離了玉琮遠古時期的文化意義。
從玉琮改制成玉熏爐,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代重要的禮器,一旦離開了其文化背景,其文化價值也就大打折扣,生產時的使用功能已經不復存在,代之而起是它的改制功用,也就是它的派生功能。改制時會對原有的器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搞得面目全非,或不倫不類。所以,古物最重要的是應當加以珍藏,而不是動手動腳,“古為今用。”
大家知道,玉琮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玉禮器,對于玉琮的起源目前學術界有很多說法,對于玉琮的用途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玉琮體量較大,數量又多,流行的時間又較長,故玉琮的用途也是多樣的,主要作祀地用,因為玉琮外方內圓,象征著地,故用于祀地,《周禮》有“黃琮禮地”的記載。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都證實,玉琮的另一大用途是,“琮以斂尸”,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中,有用數十件玉琮斂尸的現象。祀地、斂尸是玉琮的主要用途,也是玉琮的原生功能,即玉琮琢制的主要目的,在人間是為了用于祭祀,在陰間可用于斂尸。玉琮在人間、陰間都發揮了作用,這在古文化器物中是罕見的,因而更具神秘意義。
新石器時代至周代,是玉琮的生產時期,玉琮主要用于禮儀、喪葬;東周以后,禮崩樂壞,玉琮基本上不再生產了,很少用于祭地了,進入了收藏時期。此時玉琮由于脫離了原有的文化背景,因而其用途也發生了變化,明顯的用途變化有三個,一是玉琮改作為玉材使用,在江蘇省蘇州市嚴山曾出土良渚文化玉琮作為春秋吳國玉器的玉材。二是作男性生殖器套用。河北省滿城出土的西漢劉勝金縷玉衣上的生殖器套,是用良渚文化玉琮改制的,這是古代的“安全套”。三是本文要重點介紹的,玉琮被改制成玉薰爐,明顯實例有兩個,一件是出土玉琮,另一件是傳世玉琮。
作為熏香用的玉琮,最早的見于1965年江蘇省漣水縣三里墩西漢墓中出土的銀鷹座帶蓋玉琮,琮通高7.3厘米。琮為方形,琮的裝置與眾不同,外面光素,中間對穿圓孔。琮上面帶蓋,下連底座,蓋、座均以銀制。上蓋緊扣琮口部,蓋邊有八個小孔,蓋頂粘圓形水晶飾一枚。下承四鷹銀座足,四鷹在琮的四角處,上下貫通,鷹振翅欲飛,神態生動。座四邊還有精美的幾何形圖案刻紋,紋樣精美。
玉琮雖出在西漢墓中,但從琮本身和上蓋下座看,琮本身不是西漢時期的遺物,玉琮的年代遠遠早于墓葬的年代,琮應是墓主人的一件收藏品。從玉琮演變的規律看,光素無紋的方形琮,是典型的西周時期的玉琮風格,故此琮應是西周玉禮器。琮上下的蓋與座時代應稍后,從鷹的造型及周邊的刻紋看,應是戰國時期的風格,也就是說,琮的蓋與座是在戰國時期加配的。打開琮的蓋子,里面有煙薰的痕跡,可以看出,琮加蓋后,琮的用途也發生了變化,成為地地道道的玉薰爐,這已脫離了玉琮的原始功能。
玉琮改作成玉薰爐,傳世玉器中可舉出南京博物院的內加銅膽玉琮,高17.3厘米。琮外方內圓,身分兩節,貌似高古樣式,又不盡然,實為一件改動過的玉琮。玉琮色澤發黃紅,玉質較熟,表明玉料有相當年份。琮外面的分節、紋樣,粗看有良渚遺風,細辨大相徑庭,應為后加紋,也就是古玩界俗稱的“老玉新工”。那么,此琮老到何時新在哪里﹖從琮的形狀和玉的沁澤看,此琮可能是西周素面高琮,約在乾隆時期,在一片改制古玉的熱潮中,在琮的外面分節加紋,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不倫不類的樣子。乾隆時期人們并不知道琮作何用,看到其可愛的樣子,就在內加一銅膽,于是玉琮就成了玉薰爐。銅膽呈圓形,下面封口,上面開六個小孔,便于熏香。
由玉琮改制成玉薰爐,玉琮原有的外形基本沒有改變,但在局部作了修改,或是上加蓋,下加座,或是中孔加內膽,以滿足熏香的使用功能。由此可見,玉琮作熏香用的玉爐,是玉琮的改制功用,已脫離了玉琮遠古時期的文化意義。
從玉琮改制成玉熏爐,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代重要的禮器,一旦離開了其文化背景,其文化價值也就大打折扣,生產時的使用功能已經不復存在,代之而起是它的改制功用,也就是它的派生功能。改制時會對原有的器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搞得面目全非,或不倫不類。所以,古物最重要的是應當加以珍藏,而不是動手動腳,“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