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辟邪,自唐代以后極少見,及至清代中期,特別在清乾隆年間,復以新的形式出現(xiàn)。如曾見清中期一件玉辟邪式器,以立雕加鏤雕和浮雕,線刻而為,作子線和大小不同的三辟邪復合為一器。各辟邪皆雙角,背有齒狀凸脊,體光素無紋且無羽翅,頭頂有雙角,頷下有須,形如獅或虎,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近似的辟邪,亦見用其形作一仿古器皿者。
綜觀清代辟邪,計有如下一些情況:
?、俅似谟癖傩爸?,全部用和田優(yōu)質(zhì)玉料制作,表面講求平滑的拋光,亦便于保存原玉璞皮色,但總體的神氣,沒有漢魏時期的古樸典雅和威武。
?、诖似谟癖傩爸械木唧w形態(tài),凡前期的雙角、羊須、猛獸身軀等都保留下來,是知它與前期是有延續(xù)和繼承的關(guān)系。
?、鄞似谟癖傩耙嘤幸幻黠@的變化和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極少見有獨角者(按此期凡獨角神獸,另稱為"角端"),腹間無羽翅,背有齒狀凸脊,蹄足等。
玉麒麟
麒麟,神獸名,東漢許慎《說文》:"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段玉裁注稱:"麒麟,狀如麋,一角,戴肉,設(shè)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何法《征祥記》:"麒麟者,牡曰麟,牝曰麟,許云仁獸,用《公羊》說,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禮記•禮運》:"山出器本,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效橄。"同書又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據(jù)上所載,知麒麟為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之一,為祥瑞物(仁獸),呈麋身、牛尾、一角。又麒麟,可簡稱為麟,或"牡曰麒,牝曰麟",亦與鳳、龜、龍合為"四靈"。值得指出的是,通常漢代的"四靈"是青龍、白虎、玄武和朱雀四種神靈,而《禮記•禮運》之"四靈"白虎易為麟,朱雀易為鳳,這一方面說明當時的"四靈"物種并不固定,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的朱雀與鳳可能為異名同物,白虎為麟亦為異名同物。漢代的青龍、白虎、玄龜、朱雀和鳳五物皆在玉器實物中有所見,當麒麟為何形神獸,今人無從解答。筆者認為,今人所稱的螭、辟邪,在漢代都有獨角者,其中一種或可能是當時稱為麒麟者。
現(xiàn)在,如果排除漢代麒麟而論,在玉器上能見到的麒麟,便是明清時物,其中明代常在玉帶板上出現(xiàn),清代 常作祥瑞吉福圖出現(xiàn)。
曾見明代麒麟紋帶板多件,有的鏤雕一麒麟穿行花卉草木中,有的作一麒麟紋行走在山石云氣間。
從明代麒麟紋情況看,知此期有如下一些特點:
?、俅似邝梓刖约y飾的方式琢鏤在玉帶板上,有的在花木中,有的在云石中。
②此期麒麟之所以飾在玉帶板上,是因麒麟除兆仁德外,更重要的則是因明代禮制中規(guī)定凡公、侯、伯、子級封爵,其服和玉帶皆用麒麟紋表示,是知麒麟紋是帝王以下勛爵的標記物,亦知此紋玉帶板是當時僅次于帝王用玉帶之物。
③此期玉帶上的麒麟紋,作雙鹿角,一綹濃粗發(fā)從腦后向后飄或前沖,圓突目,如意式鼻,張口露齒,四龍爪足,獅子尾,通身飾魚鱗紋,背有齒脊,身披火焰等,總的形象是龍首、獸身、魚鱗。
?、艽似邝梓胄?,非龍、非螭、非角端,且文字材料中明確定為麒麟,故它是迄今所知最明確的神獸。
清代取清玉帶制度,但武官一品的服飾補子紋以麒麟紋表示,故作為帝王和民間用玉中,一般是不會出現(xiàn)麒麟和麒麟紋的。然清代晚期玉器中,偶有飾麒麟紋者,常見的"麒麟送子"等,即刻繪一童子騎于麒麟背上,表示所得之子長大成年后將成就一番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