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書畫鑒藏至魏晉南北朝時趨于成熟。六朝時,隨著紙捐畫的流行和名家的出現,書畫才成為收藏重點,并開展了裝裱、品定、著錄等活動,鑒藏項目也趨于完備。南齊時,高帝蕭道成尤精鑒賞,他將宋內庫轉來的書畫,從陸探微至范微賢42人中,鑒選出348卷,根據優劣評定甲乙。至梁朝,武帝蕭衍嗜好書畫,不遺余力地搜求歷代書畫名跡,還經常與陶弘景、蕭子云等人一起開展品評、鑒定和欣賞活動。其子元帝蕭繹,本人擅長繪畫,更銳意訪求名跡,在他的努力下,內府收藏遠勝于前代。然其損失也很慘重,梁太清二年(548)遭侯景之亂,被焚毀書畫達數百函,余畫隨之運入江陵。承圣二年(553)西魏攻破江陵,蕭繹在投降前又將書畫和典籍24萬卷付之一炬,后被西魏將領于謹從謂爐中拾得400余幅軸書畫,遂運往長安。這是書畫名跡在歷史上首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浩劫。南朝在書畫藏品上,往往不鈐公司鑒藏印記,只簽鑒識者的押署。六朝涌現出一批公私鑒藏家,但未見專門的著錄書籍。鑒藏家多存人名,少詳細記載,虞和《論述表》記東晉有恒玄、劉毅、盧循等人,《論述啟》透露出陶弘景與梁武帝是善鑒者,《歷代名畫記》所列六朝22位押署人,也都善于鑒定,。記錄六朝繪畫作品名稱及有關畫家品評的文字,散見于繪畫史論著中,其中謝赫的《古畫名錄》,是我國現存較早的較系統的美術史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