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時代風(fēng)格特征是什么呢?
被誤認的原因,主要在于形式方面,在于兩者的形式有共同性,但是所謂風(fēng)格,不論個人的或者時代的,都產(chǎn)生于形式,它不能脫離了形式而獨立存在。因此,脫離了形式來論風(fēng)格是不可能的。
然而,形式可以獨有,也可以為多數(shù)所共有。不僅在同一時代,還可以從前代到后代,因而,形式的范圍是比較寬廣的。
仍以明代院體與南宋繪畫面論,兩者形式是相同的。但相同之中,總有它的相異之點,這就是特征,但是這個特征,還不能起獨立作用。因為形式,在個人或同一時代的,也都可能有變。所以單獨利用形式的相異,仍然是不可靠。而且,如其形式相同,又將怎么辦呢?因此,形式的相同與否,就不是主要的,而主要的首先在于筆,特征是筆的性格,筆所形成的形式,形式所產(chǎn)生的風(fēng)格,三者是分不開的,三者的綜合,是個性,也是時代性。
四、流派:形式出于傳授麗有明顯的相同性,形成為流派,流派的形式有同時代的關(guān)系,也有前后代的關(guān)系,這方面的認識對鑒別所起的作用在于:
(一)說明某些作品的時代。
(二)說明某些作品的時期。
(三)但有時也能對個性起混淆作用。
例如(一):南宋院體山水,元代之南宋院體派或明代院體。又藍瑛的繼承者很多,從這一畫派可以看出都是清初的作品。
例如(二):陳道復(fù)的山水為文征明一派而屬于文征明細一派的是早期,
例如(三):北宋郭熙與王洗的山水,都是李成一派,由于郭與王的形式相同,歷史著錄的郭熙《溪山秋霽圖》,其實不是郭熙而是王洗的畫筆,正是流派把個性混淆了。
還有兩個問題。一,董其昌的代筆。二,浙派。
(一)趙左。沈士充之于董其昌,兩者之間的形式,有時幾乎難于分別。如沈士充的《仿宋元十四家筆意卷》。趙、沈畫筆,源出于董其昌,因而是一個流派,據(jù)歷代的敘說,董其昌當時的捉刀者,歷歷可數(shù)的無慮有十數(shù)人,而趙、沈也是其中的一員,經(jīng)久以來,董其昌的代筆與真筆時常混淆不清,因而問題的中心,似乎已不在董其昌的真?zhèn)味谟诖P。
董其昌的畫派,大致說來在六十歲前后是一種體貌,七十歲前后又是一種體貌,經(jīng)常看作是代筆的,大體是屬于前者一個時期的體貌而不是屬于后者的時期的。從趙、沈的體貌來看,與董其昌的類似之處,正是屬于前一個時期,而沈士充的《仿宋元十四家筆意卷》,也是屬于董的前一個時期的體貌。趙、沈的畫派與董其昌之間,至此分道揚鑣。趙、沈的作品中,是停留在董其昌六十歲前后這一時期的形式上的,在趙、沈的作品中,絕未見過與董其昌七十歲以后的體貌有類似之處。這是明證。當然,說是為董其昌代筆的并不止趙、沈二人。但是,要數(shù)趙、沈與董的畫筆最接近。
再則,所謂代筆,還要依靠真筆來說明這一問題。事實上,當時宗尚董其昌的,不僅在董的畫,更在董的書,可以亂真董的書比亂真董的畫更多,所謂董的代筆,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根本是當時的偽造,把它看作代筆了。但一部分確實是董的真筆。形式可以混淆,性格本身是不能混淆的,至于代筆,不是絕對沒有,有也是絕少的中,都顯示了與藍瑛的密切關(guān)系,如其要指出浙派,那么,應(yīng)該是藍瑛。
因此,如從傳統(tǒng)所說的浙派,來尋覓此中的相同之處,淵源關(guān)系,真是“緣木求魚”了。
淵源,是先,后,甲,乙之間所受的影響,有流派的關(guān)系,而并不一定形成流派,有時甚至相反地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流派,而其中卻隱藏著淵源關(guān)系。
例如:八大山人的山水之于董其昌的山水,這兩者的體貌,看來是風(fēng)馬牛,但是,董其昌對八大山人,卻是淵源很深。八大山人是從董其昌的畫派發(fā)展而來的。這可以從作品中尋出二者之間關(guān)系的例證。
淵源也是有明顯的,有不明顯的,石濤之于倪云林,是明顯的,王石谷以元人的筆墨寫北宋人的形體,這也是明顯的。
黃子久、倪云林的筆墨,以稀疏為主,是出于趙孟頫從李成所擴展的簡括形式,這是不明顯的,惲南田之于王武,石濤之于沈周,陳洪綬之于文征明,也是不明顯的。
自然,淵源明顯的容易辨認,而不明顯的難于辨認。然而,這些淵源關(guān)系對鑒別也是不容忽視的。
對書畫本身的各方面認識了,各式各樣的旁證認識了。那么,當見到某一時代某一作家的作品的時候,與我們所認識的各方面符合了,這一作品,就是真筆;不符,就是出于偽造,顯然,它在真筆之中是不可能有的。
五、最后的話 書畫作偽,已是千年的歷史了,斌趺魚目,隨處都是。從傳統(tǒng)的鑒別方法,對變幻多端的作偽,是值得商榷的。
鑒別,并不排除任何旁證。但它必須在書畫本身判定之后才起作用。其所以是如此,于二者的關(guān)系,不是同一體,因而旁證的可信性,必須由作為主體的書畫本身宋對它作出決定。鑒別是最終目的,是為書畫的真?zhèn)畏?wù),為有旁證的書畫服務(wù),也為無旁證的書畫服務(wù),這就是所以對書畫本身要有獨立認識的必要。
最切實的辦法是,認識從一家開始,而后從一家的流派淵源等關(guān)系方面漸次地擴展。一家認識了,開始與書畫結(jié)下了親密的關(guān)系,其他就比較容易過關(guān)了。
我們經(jīng)常對鑒別,還不能不發(fā)生錯誤,第一在于學(xué)習(xí)唯物辯證法不夠,對書畫本身的認識不夠,這是主要的。
認識不夠也有由于客觀因素,如受到資料消滅的限制對某些實物已無法認識,或缺乏有系統(tǒng)性的資料,使認識不能有系統(tǒng)性的發(fā)展。
歷史、文學(xué),書畫理論等等,對書畫鑒別也有密切的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