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鐘繇
鐘繇(151-230),字元常,穎川長社人。明帝時受太傅銜,故世稱“鐘太傅”。其書學曹喜,蔡邕,劉德升等人。能書隸、草、真、行諸體,尤以真書絕世。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于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泰漢以來,一人而已。”存世墨跡,最著名的有以王羲之臨本翻刻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等。《薦季直表》“紙墨奇古,筆法深沉。”《三希堂法貼》以此冠首。
西晉 索靖 月儀貼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草圣張芝之姊孫。他博通經史,有逸群之量。《月儀貼》是他的代表作。字數逾干,其書法法度森嚴,鋒芒尖銳,骨力非凡。張懷瑾《書斷》將索靖書法列入神品。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在甘肅敦煌藏經洞發現。此為卷第十四。此經卷書法尚存隸意,茂密淳樸,實在兩晉風范。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神龍本)
東晉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碑
受禪表碑
三國魏黃初(202年)刻。在河南許昌縣,額篆書題“受禪表”。字方正,漸開唐隸之門。
天發神讖碑
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年)七月立。原碑為幢形。刻于江寧(今南京)天禧寺。此碑文字似篆似隸,厚重雄渾,奇異雄偉,在書法史上是史無前例的特例。張叔韋說此碑:“雄奇變化,沉著痛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為西漢以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
西晉 陸機 平復貼
釋文:彥先贏療恐難平復往 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口男幸為復失前憂耳 口 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恩識 口 量之邁前執所恒有宜 口 稱之夏 口 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亭上海市松江人。陸機“少有異才,文章冠世。”善行草書。《平復貼》為寫給朋友的一封信,是傳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書體為章草。此帖使用禿筆,質樸志健,自然暢達,對書法考古和研究有重要價值。
王興之夫婦墓志
《王興之夫婦墓志》為同一塊墓石兩面分別刻夫婦兩志,分別刻于340年和348年,字跡相同,出土于南京燕子磯人臺山其墓志筆畫挺直,棱角方整,如刀削狀,有稚拙厚重之書風,與北朝碑刻有相近之處。
東晉 王羲之 孔侍中帖
東晉 王王旬 伯遠帖
王王旬,(350-401),字元琳,小名法護。祖籍瑯琊臨沂。官至尚書令。是王獻之族兄弟,王導是其祖父,父王洽,弟王珉,均有書名。《伯遠帖》,清代收入清宮,乾隆將此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王獻之《中秋帖》視為三件“希世之寶”,使此帖成為著名的“三希”之一。此帖結字嚴謹,有文人風韻文采。董其昌評:“王王旬 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爨寶子碑局部
中岳嵩高靈廟碑
《中岳嵩高靈廟碑》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是由隸書向楷書過渡書體。康有為評此碑書為“體兼隸楷,筆互方圓。”由于它脫胎于魏晉隸書,所以隸書森嚴;又因為是尚未成熟的楷書,故結體自由,用筆無拘無束。此碑以其獨特的風格,世人所重視。
劉懷民墓志
《劉懷民墓志》刻于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出土于山東益都。此志與《爨龍顏碑》、《嵩高靈廟碑》兩碑書風相似,筆法凝重圓潤,書體介于隸楷之間,是難得的精品。
鄭文公下碑
《鄭文公下碑》,刻于北魏宣武帝永豐四年(511年)。系崖刻,在山東省掖縣城東南的文峰山。此碑為鄭昭道書寫,字體均為楷書,其結字寬博舒展,筆力雄強圓勁,有篆隸趣相附,為魏碑佳作之一。
崔敬邕墓志
此志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清康熙十八年漢北安平出土。楷書。此志書法與《鄭文公碑》大小雖殊而體式相近,結字十分嚴謹,用筆渾圓遲重,與唐碑區別甚大。顏,柳用筆兩頭頓挫,中間無變化,而此志筆劃中間遒勁多有變化,生古拙之氣。書家評此碑:“妙在張猛龍、賈使君之上”。“書法直接無常。”
張猛龍碑
張黑女墓志
真草千字文
南齊 王慈 柏酒帖
王慈,(451-491),字伯,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僧虔之子。善隸,行書。王慈草書運筆圓渾,含蘊凝重,然體態十分靈動,縱橫姿肆,使人聯想到王獻之書作風格。書作有《柏酒帖》、《尊體安和帖》等存世。
孫秋生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
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正月立。楷書。現在山東曲阜孔廟。此碑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自古以來為書家推崇。清楊守敬評:“《張猛龍碑》整練方折,碑陰則流巖奇特”。又曰:“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趙函謂此碑:“正書虬健,已開歐、虞之門戶。”結體跌巖起伏,妙不可言。在魏石中應首屈一指。
高貞碑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2年)立。雍正、乾隆年間出土。該碑是北魏刻中相當于典型的模式,結體端嚴方正,用筆靈動暢達,盡管刀痕明顯卻不呆硬刻板。字里行間充滿人情閑逸之境。
張玄墓志
張玄字黑女,清代為熙帝諱,一般稱《張黑女墓志》。此魏普泰元平(531年)十月刻。清包世臣跋:“此帖駿利如《雋修羅》,圓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張猛龍》、靜密如《敬顯雋》。”康有為跋:“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原精古,未有比肩《黑女》者。”此志集雄健、輕靈秀逸、含蓄為一體,其藝術水平之高,鮮有匹敵。代表北魏善墓志的最高成就。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拓片
“泰山經石峪”刻于山東泰山斗母宮東此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字徑50厘米,字數逾千。是現存摩崖石刻中規模空前的巨制。清揚守敬曰:“北齊《泰山經石峪》以徑尺之大書,如作小楷,紆徐容與,絕無劍拔弩張之跡,擘窠大書,此為極則。”用筆安詳從容,風神澹泊雍榮大度,結體奇特斜倚相生,充滿個性。被尊“大字鼻祖”和“榜書之宗”。
隋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陳、隋間僧人,名法極,姓王,為王羲之七世孫。王徽之之后。與兄孝賓俱舍家入道,住永興寺,人稱“永禪師。”閉門習書三十年,寫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送浙東各寺。所退筆頭滿五竹簏,埋作“退筆琢”,索書者踏破門檻,用鐵皮裹上,謂“鐵門限”。智永傳世代表作是《真草千字文》。書法法度謹嚴,尤其草書是后人學習草書標準范本。米芾評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
董美人墓志整碑
全稱《美人董氏墓志銘》。隋開皇十七年刻,清嘉慶道光年間在陜西西安出土。撰文者為蜀王楊秀,隋文帝第三子,董美人為其愛妃,病逝時年方十九,楊秀撰文以表哀悼,此墓志書法上承北魏書體,下開唐朝新風,布局平正疏朗,字體端嚴妍美,骨秀肌豐。
董穆墓志
隋大業六年(610年)十一月刻,在河南洛陽出土。墓志書法端莊婉麗,結體疏朗,清秀勁健。唐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官至秘書監,封永縣公。人稱“虞永興”。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書承智永傳授,得二王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家。《宣和書譜》:“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傳世書作有《孔子廟宗碑》、《汝南公主墓志銘》等。張懷瑾評其書法:“得大令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在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三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臭味羊、薄,不亦宜手。”
唐、歐陽詢 夢奠帖(部分)
唐、李世民 溫泉銘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唐 歐陽道 道因法師碑局部
唐 孫過庭 書譜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江蘇吳郡人。官至率府錄事參軍。過庭“好古博雅,工文辭,得名翰墨間。”《書譜》為孫過庭撰文、書寫。是一篇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書法理論著作,也是“書法縱逸,多得天趣”的書法巨作。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贊:“讀孫虔禮《書譜》委曲詳盡,切實痛快,為古今第一要義。”其草規范森嚴,為后世學習之范本。
唐 武則天 升仙太子碑
武周圣歷二年(699年)六月立,行草書。在河南偃師縣緱山仙君廟。此碑書體極草,多用側鋒,尚存一定古雅之氣。《宣和書譜》評:“后初得晉王導十世孫方慶家藏書跡,摹拓把玩,自此筆力益進。其行書有丈夫氣。”
唐 李隆基 脊鳥令鳥頌
李隆基(685-762),廟號玄宗,隴西成紀人。他是一位神明皇帝,《書小史》中稱他“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好圖書,工八分章草,豐偉英特。”其書法豐厚腴美,給人行行淳厚之感。清王文治跋:“帝王之書,行墨間具含龍章鳳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觀此頌猶令人想見開元英明卓逾時也。
唐 鐘紹京 靈飛經
《靈飛經》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無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為唐鐘紹京書。鐘紹京,字可大,虔州贛人。官至中書令,越國公。書學二王,褚、薛在當時是享有盛名的書家,時號“小鐘”,也是收藏家,個人收藏名家真跡數百卷。《靈飛經》筆勢圓勁,字體精妙。后人初習小楷多以此為范本。
![]() |
唐 賀知章 孝經
《孝經》、唐賀知章書。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人。官至秘書監。與李白,張旭等人稱“酒中八仙”,以詞章著名其書名多為詩名所掩。此《孝經》有晉人法度,含章草隸意,求高古之意。
唐 顏真卿 爭座位帖
|
唐 顏真卿 麻姑仙壇記
|
唐 張旭 古詩四帖
《三墳記》,唐大歷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陽冰書。李陽冰,字少溫,唐趙郡人。官至將作監。人稱李監。工小篆,常為顏正卿等人碑刻題額。《三墳記》為李陽冰代表作,筆畫從頭至尾粗細一致,光滑潔凈,在唐代篆書中,李陽冰是成就最高的。謂之“鐵線描。”
唐 徐浩 不空和尚碑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人官至吏部侍郎,封會稽郡公。人稱“徐會稽”。書工行楷書,得其父徐嶠傳授。《不空和尚碑》立于唐建中二年十一月,現在西安碑林。為徐浩七十八歲時書是楷書代表作,其書法含蓄溫潤,雄健爽利,氣度不凡。
|
唐 懷素 食魚帖 | |||||||||||||||||
釋文: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異口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羸也口日懷素藏真白 .
唐 懷素 自敘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