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對古書畫鑒定法的探討,是通過從歷史的角度、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書畫鑒定法的發展的,通過我國近現代三代鑒定家的成長說明我國傳統鑒定法的重要性;通過對識真和鑒偽這兩個具體的鑒定入手方法,說明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并證實了現代的書畫鑒定理論是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前人的鑒定理論是在實踐中提煉出來的。要想具體掌握書畫鑒定的方法,就必須自身去實踐,親自在實踐中提煉;離開了實踐,古代理論和現代理論都是空談。對傳統鑒定法與現代鑒定法進行的比較,其主要目的是弘揚傳統鑒定法的精華。
一、我國書畫鑒定學的發展
在我國古代,由于沒有公共的博物館,名家書畫大多收藏于皇家內府和官宦大戶,在民間,有專門的市場進行流通。故鑒賞家多產生于大收藏家之中,有的本身就收藏了許多書畫名跡,屬收藏大家;有的是往來于大收藏家之間的有一定的身份者;如唐代的張彥遠,宋代的米芾、郭若虛、趙佶,元代的趙孟頫、柯九思,明代的詹景鳳、顧復、汪砢玉、董其昌,清代的安岐、高士奇、吳其貞,近代的龐元濟等都屬于這樣的鑒定家。還有一種是專門從事書畫行當的商人和掌眼者,這些掌眼者,有的活動于書畫市間,有的被官宦們所請,專門為之整理、揀選、鑒定書畫。總的來看,他們一生中與古書畫打交道,潛心于書畫鑒定的研究。
在民國以前,書畫真跡除了藏于皇宮以外,大多在私人手上流通,故這些鑒賞家們多能見到真跡,但真正能全面見到的,畢竟是少數人。多數的鑒定家沒有機會全面地見到真跡,歷代的書畫大家們的作品的大致面貌多不能完全目睹。歷代的書畫大家們畫過些什么畫,只能根據著錄書得知,只能憑著長年累月在各個藏家那里得見部分真跡的經驗,加上當時真跡流通頻繁的客觀優勢,再加上他們舉一反三的睿智而取得一定成就。
隨著社會收藏結構的變化,鑒定家狀況也有所變化,從民國到全國解放,書畫真跡陸續地往國家博物館集中。這時在書畫鑒定家中存在有兩種人才,一種仍然是在書畫行當中討生活的書畫商人,由于社會的變革,書畫鑒定在民間處于低潮階段,他們的書畫收集、鑒定活動在解放后的一段時期內幾乎停止了,有的后來改了行,自行收集書畫的,有的變成了地下的投機倒把活動,什么都搞,而不是專門搞書畫鑒定了,但是憑著他們識別書畫真跡的功夫,只要一有機會和財力便繼續從事著書畫的收集鑒定。如山西平遙的石生泉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個,他一生從事書畫交易與鑒賞,對于古代書畫,一目即知其真偽,卒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種遺留在民間的書畫鑒定人才,在全國來說是少數的,從各大城市來說,總共也只有十數人而已。另一種則是解放后進入國家文物部門,為文博機構整理、揀選古書畫的人才。如我國現今老一輩的書畫鑒定家張珩、啟功、徐邦達、謝稚柳、劉九庵等先生就是在全國來說也是為數極少的人才,還有我的老師高壽田、梁俊先生,二先生在全國解放后都陸續就任過山西博物館的業務館長,據我所知,他們把一生的精力都花費在識別古代書畫上。他們多是學歷不高,但其經歷卻都是在民國時期與古代書畫打了三十幾年的交道,在民間接觸到大量的書畫,在認識真跡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厲練了他們識別真書畫的能力;又趕上了在全國解放后,民間的古書畫大量地集中到國家博物館來,需要揀選真跡入藏的這個時期,鑒審了大量的書畫真跡,積累了大量的鑒別仿制書畫的經驗。當他看到偽造的書畫時,便能一目可知其不對,這就是在鑒定書畫中投入了一生精力的結晶。他們構成了新中國的第一代書畫鑒定專家隊伍,這支隊伍最多也就是十人左右。
第二代鑒定人才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自學為主出來的古書畫鑒定專家,有的是自少年起就投入古代書畫史的研究,后來又業余從事鑒定工作并取得相當成就者,如傅熹年先生;有的是從專業學校畢業后分配到故宮、上博等收藏機構工作的人員,如楊新、單國強、單國霖等先生,他們開始是給這些老先生們打下手做鑒定、揀選工作,日子久了,由于耳濡目染,將老先生們的研究方法和現成經驗慢慢接受了過來。他們重視了鑒定方法上的升華,更重視了鑒定理論上的完善,在鑒定書畫鑒定中更注重了研究文獻史料,他們有著堅實的書畫史的基礎,同時也建立起書畫鑒定所需要的微觀標準系列和宏觀綜合概念。在鑒定中能通過書畫的時代風格、畫派、畫家三個層次的研究建立了自已的標準系列。在這一代鑒定人才當中還有一些人是在五、六十年代跟隨第一代老先生們學習書畫鑒定,他們的實踐基礎也是相當雄厚的,但是由于沒有進入國家收藏機構,沒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官方的鑒定活動,也不一定有文物鑒定的專業名銜,但他們一直是活動在民間書畫鑒定的第一線,眼光之高并不亞于出了名的數位專家。這一代人才在全國來說也只是不超過十人的少數人的專家隊伍。
第三代鑒定書畫的人才是上世紀八十年末興起的一批新人,他們有的是在全國的收藏機構中的業務人員,開始跟著向老一代鑒定家學習;有的是文物部門委托個別大專院校招收的文物鑒定專業的學生,他們大多具有大學本科以上的高等學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理論水平,他們對古代書畫的研究更為系統,理論基礎更為扎實,認識更具科學性,能寫出較高質量的理論文章。但是,他們還缺乏實踐鑒定的經驗和竅門,他們的實踐,多是對博物館藏品的模擬式的鑒考,是前人鑒定好的書畫,對這些書畫,他們最多是進一步認識,而不是實際上的鑒定。猶如和平時期的軍事演習與真槍實彈打仗的關系,缺乏跟隨老先生對每幅生書畫鑒別過程的見習,而只是對鑒定結果的認識。這樣,使本來很簡單的問題,用最簡單的方法就能鑒別出來,擱到他們身上即會復雜化。如同有人患了感冒小病,一個鄉間醫生用很簡單的方法很快即可治愈,患者只花幾元錢甚至幾角錢即可;但到了正規的醫院,卻要經過一番詳細的檢查,排除其它疾病后方可確認。竟然使患者花去了千余元方治好一個感冒病。當然,后者也許更具科學性,但受害者卻是患者,勞民傷財。在書畫鑒定中,有時鑒定書畫用望氣法只須觀察一眼即可知曉真偽,如果說是要把望氣法解剖開來,用足夠的證據來說明原委,將是非常難的,甚至要放置許多年;從方法來說,那樣做固然是科學了,但卻誤了事。這就是說明操作的越正規,離事物的本質越遠的道理。從研究的角度看是可行的,從實用的角度說卻是不可行的。因此,筆者認為,用這種方法培養理論家是可能的,但要培養出一個完全的書畫鑒定家,還有待證實。
我國近現代的書畫鑒定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的理論,然而可以稱之為書畫鑒定之學,是自西方的博物館學引進我國后,在材料整理工作方法中逐步完善起來的,也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考古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中西結合的,試圖以科學的方法分析、辨別古代書畫的真偽及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的方法。依整理博物館藏品為主要目的,以書、畫發展史和各代的主要書畫家的書畫風格為主軸線,以宏觀上的把握來帶動微觀上的比較,分出依時代風格和個人筆墨特征為主要鑒定依據;以印章、題跋、材料、著錄等為輔助鑒定依據,并借鑒西方考古成果和炭十四等儀器鑒定的新的科學方法。20世紀90年代的高校凡有文物鑒定專業者、短期培訓的博物館專業工作人員皆在該方法的指導下鑒定書畫。近20年來,由于鑒定工作上的需要,一些有一定基礎的老書畫鑒定人專家為了使鑒定工作有依據、科學化,也采取該方法的理論解釋自已的鑒定,其優點自不待言,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筆者認為,該法受西方分門別類,務為專家的學術影響,分科特別仔細,具體鑒定實施即凡進行步驟必有據可依,每一論點必有論據印證方能結論,若無證據,即須存疑待考。如同西方國家的警方破案,如無證據,明知是某人在作案也無能為力而不能拘捕是同一道理。
二、書畫鑒別的入手方法
關于書畫鑒別的入手方法,謝椎柳先生曾分為識真和鑒偽兩種方法,從真書畫入手鑒別書畫的方法,歷來被視為書畫鑒定的正法。此法建立在多見書畫真跡的基礎上,專門研究書畫的真跡,區別其高下、優劣,同時鑒別出仿制書畫。該法要求明析書畫史源流,掌握書畫家派別的特色,全面地認識真品書畫。古代的書畫鑒定大家都在這種識真方法上下過很大的功夫,如遇到一批古代書畫,即能直觀地判別出它們在古代書畫長河中的位置,從書畫的風格及筆墨技法上看,其上下的承傳及流派的來龍去脈。但是,這種從識真入手的鑒別方法在短時間內不易掌握,這就須有一個前題,則是學習鑒定的人必須有機會能見到許多的書畫真品,在這些書畫真品中分類整理,潛心研究。現代大多是美院的美術史專業學生和書畫鑒定短訓班的學員,由于專業的定位而進行學習,能系統地掌握書畫流傳與流派,若能在此基礎上逐步在實踐中掌握書畫時代風格的特征及書畫家個性流派的特征,即可提高鑒別書畫的能力,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往往是從書本上去認識,數年下來,能理論而不能鑒別。今有不少美術專業的教師,或美專畢業后分配到文物部門工作的人員,多從書畫印刷品入手,所見書畫實物多為單位有限的收藏,全國的公私收藏及大量的民間收藏多不能悉數掌握,往往缺少望氣功夫,少辨別真偽的實踐經驗而常被制假者“打眼”愚弄。
古代書畫的識偽方法可視為古今書畫鑒定之邪法。諺曰:以邪治邪,正果生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古來各道,莫不如此。此法即專門將古今制偽的細節摹仿方法進行研究,將之吃透,形成一個以偽鑒偽的綜合概念。涉及此法者大多不屬接受正規教育的美院學子,對美術史的學習多未能經過宏觀的、系統性地學習。而多是從局部入手的,入手的目的也不宏觀,大多是為了飯碗而學習一門謀生的手段而已。或從鑒定老師傅學徒見習,在見習中逐步增長見識,積累經驗,而這種見識與經驗多為結果的堆積,少屬過程的分析知識。或從師古書畫修復見習,因工作之便常能接觸或真或假的古書畫實物,能聆聽到老師傅對該書畫的經驗之談及“竄門者”對該書畫正反方面的議論。加之對實物的長期修補,對其破損的規律性逐步掌握。對各類古畫新舊仿制望而即知,能爛熟其規律于心中,然后可任意改造。在此基礎上,再能對書畫的源流進一步深造研究,若志于繪畫者,則可成大畫師,任伯年、陳少梅等即屬此例。若能志于鑒者,則能成大鑒師,我國舊日民間成長起來的書畫鑒賞家如徐邦達、劉九庵等前輩大多屬此。若既志于書畫本身又志于鑒者,則對各家特色畫法在實踐中掌握并能實踐,且對各種歪邪孬點均不厭用,不但能于古書畫熟練制假,還能對真偽有深刻認識,在具體鑒別中往往勝算,如張大千即屬此例。

三、扶持書畫傳統鑒定法
舊日在書畫鑒定中有所謂的“望氣”法,楊新先生《書畫鑒定三感》認為是:“書畫鑒定家從方士術語中借用來的,原因是其含義十分朦朧,難以用確切的語言表述,只能謂之曰‘氣’而已。”①他把這個朦朧意識定位為“第一眼的印象”。認為“它既有感性認識也有理性認識在內,作為傳統鑒定經驗的方法之一,是有可取而值得加以研究的。”②從科學分析的角度來看,是很在理的,是憑主觀感覺的一種綜合鑒別方法,它依靠的就是由于多年對識真、鑒偽信息的積累而形成的綜合概念。這個綜合概念和所見到的書畫信息一結合所產生的新概念就是“氣”。但是這種方法是在會通中求分別,分別中又求會通。筆者認為,這里所指的“會通”,是將所見書畫的所有信息融和在一起的綜合信息概念。說得再白一些,就是說看了那么多的書畫,把相同的信息全部融化在一起了,只是在相同的信息當中加以區別出不同信息的概念。這里所指的“分別”,是在遇到具體的書畫需要鑒別的時候,在這所謂融化了的全部相同的信息當中,立即提煉出有關的具體信息。比如,所有見過的古代書畫,是一個總信息,它區別于現代書畫的信息(包括古代仿古而不包括現代的仿古),在這個總信息當中,又能區別出各個時代和具體時間的信息,從一個時期的相同信息當中又能區分出由于地區、流派等不同的信息。假定看到五件書畫,它們的信息都是古代的,但是這五件書畫當中由于古的程度不同,這樣,在相同的信息當中便產生了不同的信息,可以茲區別;在這不同的信息剛一產生,立即就會有地區、流派等的相同信息產生;在這些產生出來的地區、流派間的相同信息當中,立即又會產生出具體到那個書畫家的不同信息以資區別,就這樣交替產生著相同、不同的信息,一直到產生出具體書畫家所有的信息。在這時,如果信息掌握的細,還能再產生出該書畫是某時、某心情下所作的信息。不過,這種鑒定法不顧過程,只見結果。如舊日用算盤運算,只見結果而不見過程,今日的計算機運算也是如此,也是看不到運算過程的。舊日鑒畫如相人,所謂“下相觀形,中相觀神,上相聽聲。”這是在鑒畫中借用相術來說的,相數雖千變萬化,但只要操作方法對,結果卻是一致的;究竟結果怎么得出來的,不知道。由此不難證實,越是先進的運算,越看不到過程。鑒別書畫實際上就是信息運算,運算的越快,越看不到過程,得數越準確。少年時常聽家叔祖言:“在看畫看到一定的時候,不管你見過與未曾見過,一展卷,似乎其本身即會告你,其為何代之物,或真或偽。”這樣,猛聽起來好象很玄乎,但當鑒到一定的程度(大約十萬件),確實有此現象。其實此法就是人體潛意識運算現象,這種潛意識發揮好的,則能與所鑒對象的全面氣息的溝通,發生共振,從而及時得出正確結果。這種方法主要有賴于平時對所鑒信息的潛在積累,信息積累的越全面、越多越好,屆時才能與所鑒信息發生共振,立見其果。正如楊新所說:“這里還要指出的是,能夠產生‘第一眼印象’,也就是能夠望得到‘氣’的人,必然是具有一定書畫鑒定經驗的人,因為沒有對某方面的信息儲存,就不會出現對某方面事物的瞬間綜合判斷,在書畫鑒定上就望不到‘氣’。”③這種鑒別方法的功夫深淺差別甚為懸殊,如信息積累的是局部的,或不夠厚實的,則只是局部氣息的溝通而已,是出不來什么正確結果的。近年來,全國興起了書畫收藏熱,有一些收藏界、書畫界的友人看了一些假古字畫(以做假的為主),在腦中形成一種模式性的習慣意識。當再拿來一張大同小異的假字畫給他看,彼自然能很容易地說出它的結果。實際上為這個結果所做的工作僅僅是區分了一下是不是做舊的字畫,于是彼即認為自己已經會看古字畫的真假了,其實彼見到的只是非常有限的局部現象,掌握的僅僅是局部的信息。對于雖不屬做舊而臨、摹、仿、造的假貨信息以及真跡的各種信息,在彼腦中仍然沒有什么反映,在大腦信息庫中只是一片空白。筆者有這樣一個友人,自稱是會看書畫的真假。有一次在一個書畫拍賣預展時,他指出其中幾件都是偽作,竟然說的都很對。筆者就帶一件真跡給他看,他居然也說是假的,當問其依據時,他說是畫面臟,有做假的痕跡云云。這就證實了某作者真跡的信息在他腦子里是一片空白。再說,實際上那個拍賣會上的名人書畫幾乎都是偽作,他判斷出(或是得知)這個信息后,就大膽的蒙出了幾件,當然不會錯。可見鑒定書畫不是如此簡單,而是平時所掌握的信息產生出綜合概念的一種運算。當然這種運算不是那種初級的人工計算,而是上了運算軌道一種自動化運算。這便證實了楊新對望氣法所作的結論:“這就是鑒定家的高級思維活動,并不存在任何神秘。”④但楊先生認為“望氣”法處于感性認識階段,要使印象深化和精確起來,還需要從作品的各個部分細心求證。這可能是有些誤解或所指不同,筆者認為,那只是“望氣”法在半人工化的一種初級階段;如果將“氣”認識到一定的程度,就是鑒定家腦子里的潛意識積淀到了能夠發生質變的程度,這種感性認識已經是理性化了,當與所見到的書畫一目即能相合,這已經不是初級階段,已經是精確的判斷了。只不過這個判斷來得太快,使人不能感覺到過程,不能看到依據,只能見到結果。因而有人認為是無證據,不科學的方法,往往不被現代人所接受。但為了保險起見,按楊先生說的“反復驗證‘第一眼印象’的判斷”是對的。這就是說將傳統鑒定法與現代科學式的鑒定法結合起來,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來完成古書畫鑒定工程。由于中西醫對人體認識的角度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中醫以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相克來解釋病情變化與綜合調治疾病。而西醫卻認為“五行”沒有具體內容而視為不科學。而以中醫來說,雖然身體內比喻的五行不是具體的東西,但是五行之間的相克關系卻是實在的道理,人體的內臟之間的相克關系也是實在的,用這個方法治好人的病也是實在的。書畫鑒定上的望氣之“氣”,也是如此的關系,雖然所謂的氣看不到實在的內容,但氣之間的關系和引出的結果或真或偽卻是實在的。故兩種鑒定法都應該扶持,尤應扶持傳統的望氣鑒定法的全面發展。此法以中國傳統文化的通人通儒為基本內涵,和合中國歷史與社會的演變,書畫通史和斷代史的上下演變,確立古今書畫真跡的鑒定標準;會通與辨別書畫真跡之間標準件與非標準件之間的氣的異同;和合原作者的個人風格與所處時代整體風格的異同;會通與辨別原作者的師承經歷與流派之間的異同。借鑒現代鑒定法中可吸取的科學成份來充實書畫的望氣法。找出“望氣”的本質規律性,有意識地促使綜合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