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造”的特點是所造偽品裝裱形式有畫幅、字軸、對聯。它的質地特殊,既不用紙,也不用絹,均用綾本或緞本進行偽造,它先將偽造的書畫染色后,用水大力、多次洗刷,綾和緞表面的亮光被沖刷掉,以顯得灰暗、陳舊,經染色,有小米黃和湖藍色兩種。由于是染色后又人為制造破損,作品表面的陳舊色和損壞程度很不自然,其手段極為低劣。“湖南造”的畫面結構疏散,用筆無甚功力,這類偽品也極易辨別出來。如筆者所見,上海朵云軒所藏“湖南造”的明代蔣信《蘭石圖》(綾本,墨筆,縱104.2厘米,橫40.5厘米)軸(見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其明代普荷《松石圖》(綾本,墨筆)軸和南京博物館所藏其明代何吾騶《松石圖》(綾本,設色,縱199.9厘米,橫39.2厘米)軸等,均為“湖南造”的典型書畫偽品。
據筆者所考,近百年的“湖南造”作偽也有新的變化。最有特色的就是偽造了一大批清政府獎賞曾國藩家族的古代書畫作品,偽畫雖極差,但曾氏的字仿得卻像,很是迷惑人。主持偽造者,有甘半樵(長沙人,善裝裱書畫)、劉松齋(長沙人,善裝裱,亦能畫山水),他們專仿清代名畫家“四僧”(石溪、八大山人、漸江、原濟)的假畫,尤以造漸江的作品較好。除此之外,在長沙還有專造清代名書家何紹基書法作品的毛南陔(長沙人,能書法),還有一位夏士蘭(長沙人,善畫山水,書學王羲之),他專造清代名書家王文治的書法作品。這些作偽者甚至偽造湖南地方收藏家曾國藩、曾國荃兄弟以及席寶田等人的收藏印章、題識加于偽作之上,總體上看,其偽造效果較以前一般偽品稍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