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本”是拓本中的一種,為皇家所刻,專門賜給大臣。如宋代《淳化閣帖》、清代《三希堂法帖》等。另外,還有一種蟬翼拓本,用墨淡雅,拓文清細(xì),猶如蟬翼,為宋代所創(chuàng)造。明代有撲拓的“淡墨本”與擦墨的“誘墨本”。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又創(chuàng)“烏金拓”和“媒粉拓”等。
鑒別拓本的真?zhèn)危?jīng)常注意觀察、研究碑帖拓本,并熟悉某些碑帖特征,如果有文史、地理基礎(chǔ)知識,則學(xué)可速成。初學(xué)之時,如果熟悉歷史年號,那么根據(jù)碑志上的年款即可斷代。此外,根據(jù)隸、草、行、楷等書法的發(fā)展軌跡及其在碑志上的表現(xiàn),也可作為斷代的依據(jù)。
熟知拓本用紙,對于鑒別拓本的真?zhèn)未笥幸嫣帯K未乇炯垙埗酁辄S麻紙,以麻為原料,紙漿粗,纖維長,有小疙瘩,紙紋距離不勻。明代出現(xiàn)白棉紙,以破布、舊棉絮為原料漂白制成紙漿,纖維短而無結(jié),厚薄均勻,色白不亞于宣紙。清代康熙年拓本用“棉連紙”,清代中期制造出了一種最薄的紙,名為“凈皮”,是拓銅器、玉器、甲骨的好材料。宋代濃墨的拓本,墨色不完全為黑色,微微有些泛藍(lán),紙的紋理清晰可辨,而淡墨的宋拓本是用淡墨直刷下來的,顏色淺淡,不光亮,有些地方似乎還有刷痕。明拓本大多用煙青拓,墨色顯得粗重厚實,紙紋已露不出來了。清代的拓本,從墨色上看有兩種:一種是用墨的,看起來有光澤,顯得活,這種拓本較為稀少;另一種是用黑煤煙子拓的,看起來發(fā)滯,沒有光澤。鑒別清代拓本時,如果摸起來手指沾著黑色,說明年代較近,手指不能沾上黑色說明年代較早。
鑒別拓本,首先要看是否為原石,紙與墨是否相吻合;其次看其字之精神和損壞情況;再次看題跋、印章是否與拓本相吻合,如題跋印章可靠,便是善本。
拓本的年代愈早愈有價值,古舊拓本,現(xiàn)在已很難收集到。名氣大的或經(jīng)前人著錄過的拓本,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價值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