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復是明代中晚期大畫家,名淳,字道復,號白陽山人,蘇州人。他以狂草入畫,創立了水墨大寫意畫風。在他傳世的花鳥畫當中,多是水墨與設色相兼、勾點法與沒骨法并用的畫風。他的繪畫特色是淋漓灑脫,筆簡,放縱,其作品多紙本且多為流傳有序之物,傳世作品可知者有189幅,多為國家各級博物館收藏。
綜合審視:從這幅畫的包漿舊度能看出是清中晚期之物;再從繪畫風格及筆墨特征看,屬清中晚期的海派畫作,這是從繪畫的地域風格印證出的時代風貌。該畫蟲蛀滿紙,映光視之,上半部全部爛掉,在修復時補畫了樹枝。左下部有挖掉字跡的痕跡,可知原畫在左下方有名款,是在修復時被人挖去。再細審右上方的一行款識,有浮現在紙上不能入紙里的痕跡,鈐蓋的印鑒也不能深入紙中。從以上諸跡象可知,該畫是在民國時期挖掉款后又填寫的款識,因其畫法與陳道復略似,故填款為陳道復。
舊日的書畫商人為了蒙騙買主,常利用舊書畫進行改造,改款就是其重要的改造手段之一。這種改名款的做法大多是將小名家的名款改成大名家的名款,近代書畫改為古代書畫,古代書畫改填為后代大名家的書畫等等。其改款手法大約有以下五種:
一、挖款法:舊書畫的挖款多與修復揭裱一起進行。用干凈毛筆蘸清水,順著原款、印邊沿畫一個圈,然后用刀具順著畫濕的圈內沿將紙刮開,再用鑷子將有款部分鑷去,即可挖去原款、印。然后將要補的紙略大于挖口也用濕毛筆畫圈取下,用極稀漿糊以毛筆在挖口與補口上刷拭后,迅速合口補成。補料多從畫本身取下,或找相近的材料作補。
二、刮款法:用烘干見焦的鋸末置于有款、印處以去濕氣,再用利刃將款與印輕輕刮去,功夫好者,只見字掉而不傷紙面。但有時墨已滲入紙中,須將紙刮掉一層。若印鑒有油,始終去不掉,刮掉一層的紙質已薄,須從它處取而補之。高手補者,光照亦不易看出。
三、洗款法:多用于不太破舊的絹本及熟制紙書畫,作偽者多用皂角水使墨浸透,浸數次后,用利刷將款印洗去。見白起毛處以濃度極高白芨湯過之,同時全色,使之不起毛且發光。
四、裁款法:多用于原款印靠邊者,與修復同時進行。連款帶畫一起裁去使成無款畫,或根據畫面可裁割為數幅無款畫,然后再填款。此法亦可歸于“后填款”。
五、只改標題法:在古代不落名款的畫很多,但畫軸上卻有相應的標題。畫商將畫風近似的后代無款畫改標題為前代畫作,以明代畫院畫改為南宋畫院畫的例證為多。
對于改款書畫的鑒別,主要看有無挖、洗、裁的痕跡,再看款、印是否能與紙、絹的色調一致,一般填款皆浮于表面,不能滲入紙絹中。凡是改款的書畫,總是離不開填款、鈐印,但是所填的名家之款與本書畫的筆墨特點勢必不能一致,有的會相距很大。如果所填名家與本書畫的年代相距甚遠,那就會又出現一個時代氣息問題,這個問題是任何人也克服不掉的。故鑒定改款書畫必須先仔細審視書畫本身是否為真跡,再看款、印是否與本書畫體式一致,三看畫面的新舊是否統一。
還要提醒的是:如果書畫上有引首章而被裁挖,容易鑒別;如果不裁挖引首章,勢必與后鈐之名章有所區別,則更容易鑒別。
李元茂:書畫鑒定專家,原海南省博物館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鑒定評估委員會委員,海南省書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