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摹
摹是最易得其形似的。摹書有三種方法:先勾后填;不勾徑自影寫;勾摹兼臨寫,又修飾之。第一種,古法先用涂熨黃蠟較透明的紙(稱為硬黃)蒙在原跡上面,以濃淡干濕墨填成之,所以也稱為雙勾廓填。第二種,以紙蒙在原件上,運用濃淡墨依樣摹寫。第三種,先勾淡墨廓后,再用筆在廓中摹寫(有異于不見筆法的填墨),碰到虛燥筆鋒處才略為填作。以上之法,因為勾摹時必須映于向明處(古代沒有透明線),所以都可稱之為“響拓”。所見唐、宋摹仿晉帖,以及宋以來摹晉、唐畫等,大都用上述三種方法。五代兩宋畫法逐漸復雜,如出現皴染兼施的山水畫等,根本無法勾摹,因此三法漸廢,而大都以臨寫來代替了。但臨寫時也有先取透明紙,依形象(多半是繪畫)輪廓,用濃墨約略勾出部位,取下后,再將紙絹蓋在濃墨勾的稿本上,然后看原作臨寫,這種作法可說是半摹半臨(基本上算是臨本)。
2.臨擬
純粹的對臨,不可避免會稍離原作的形貌。它的方法是把原作放在案子前面,邊看邊臨,這種方法是對付一些草書和比較寫意的畫面進行的。因為勾稿映看而摹易受拘束,草書和寫意畫一受拘束就顯出死板的樣子來,對臨正可以避免這個毛病。但任何事情往往是有利也有弊,對臨固然比勾摹要靈活,可是又容易失掉形似,甚或露出臨寫者自己的面目來。例如“三希”之一王獻之《中秋帖》,就是北宋米芾的臨寫本。米氏是縱逸不守法的,因此這臨本(有近于仿)也大露本相,試拿《寶晉齋法帖》中王獻之原作石刻本輔以米芾自書來對比,就能真相大白了。又臨寫時如果希望搞得像一些,就必須邊看邊作,所以在書法中的行款方面就會上下左右不相呼應(這與勾摹本的不呼應不大一樣),而且在結體上也容易出毛病。繪畫中山水的皴筆等,對臨的有的也會出現些脫節或渾膩紛亂的現象。
3.仿作
一般來講,仿作是沒有藍本的,作偽者憑自己的想象,仿學某人筆法結構,自由寫作而成。大都是因為缺乏古本臨摹,就不得不這樣作,當然容易露出作偽者的本相來,或與時代風格不相符合。但因為自然活潑,也有容易欺人的一面。還有雖有原本,但作偽者略取大意,不予照臨,亦可謂之仿。
4.臆造
根本不管某人的作品是怎樣,隨意憑空偽造,所見較多的如宋岳飛、文天祥,明海瑞的一般書法;具體的如元泰石華的畫石,楊維楨的雞、明方孝孺的松等。如泰石華(達石花)等三人,根本未聞他們是會作畫的,這種明明不可能有的事,稍有美術常識的鑒別工作者,是聞而必偽的,所以也最容易鑒別出來。
用這種方式來作偽畫的原因,主要是取其無有對證,易于欺人,所以原為書畫名手而一時又有不少傷口存世的,是較少有人去“造”它的。
找人代作書畫,落上自己的名款,加蓋印記,叫做“代筆”。書法代筆當然邊名款都是代者一手所寫,只是印記是自用的;繪畫則有的款字出于親筆,有的也可以另找一人代寫,也只有印記是自用的。代筆書畫雖然是經本人授意而成,和私作偽本不同,但從實質上講,總是出于另一人之手而用著本人的題、印,仍屬于作偽的行徑,這僅僅是出發點有些不同而已。
(賀濤,浙江寧波人,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現任浙江省收藏協會古玩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書畫以及雜項鑒定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