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對于看過或收藏過的書畫,往往寫成記錄,編為專書,對鑒定是很好的參考材料。著錄的作者,多數在鑒定上下過一番功夫,雖然難免有誤,但很多是正確的,值得學習參考來豐富我們的鑒定經驗。但與此同時,更應當注意不要上了著錄的當。前代著錄有不少是抄本,往往流傳很久才刊行,容易發生錯誤。各種著錄書撰者的水平、時代、地區、方法等都不相同,應當弄清楚每種著錄的性質和特點,才能更好地利用它。在鑒定某一件書畫之前,更應當查看各家的著錄,盡可能弄清楚與該件有關的一切情況,如它的流傳經過如何,究竟是一本還是幾本,題跋、印章、尺寸、裝璜的 情況又如何等等。拿前人的記錄和實物作對比,能幫助我們對它作出比較合理的判斷。
6.裝璜
裝璜與書畫本身的關系更間接一些,但有時也可作為鑒定書畫的有力佐證。各時代的綾錦、花紋、色澤各不相同,裝璜的式樣也有出入。前人收藏印多蓋在裱件的接縫上,因而它和裝璜的形式也有密切的關系。民間裱工南北傳授不同,手法亦異。熟悉了以后,幾種有特點的裝璜不用打開書畫便能知道是何時、何地的裱工,乃至是哪一家的藏品,從而為鑒定提供了線索。前人所作偽也有利用裝璜使人深信不疑的,他們的伎倆是保留原裝裱,挖出書畫本身,將偽本嵌裱進去。則所謂“金蟬脫殼”的辦法。因此只憑裝璜來鑒定肯定是要上當的。
遠古的作品和近現代的作品都比較難鑒定。前者因傳下來的東西少,無從比較。近現代因時代太近,如是偽作,一定出于當代人之手,時代風格和真跡原無二跡,甚至連輔助條件也不復存在,只能就個人風格這一項作為判斷,依據少了,困難就相對地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