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長奎的作品《仲夏》
每到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必看正殿兩側的壁畫,那是天后宮管委會主任、畫家蔡長奎的扛鼎之作。及至日前,讀到他專門畫馬的作品集,并知道他的一幅《奔馬》獲得法國盧浮宮卡魯塞爾沙龍展繪畫銀獎,不禁想到一句成語:名至實歸。
畫馬古代不乏其人,唐代的曹霸“一洗萬古凡馬空”,此后的韓干直到現代的徐悲鴻,畫馬幾乎成為中國繪畫中的獨立畫科。蔡長奎喜馬而畫馬,到內蒙古大草原留下一批線條飛動、造型準確、構圖舒朗的馬的速寫稿。他喜愛徐悲鴻筆下的馬,從這里入手啟程,此后“轉益多師”,逐步有了自己的風格。
蔡長奎可以說是用油畫的理念、西畫的造型和國畫的筆墨來畫馬。他1976年畢業于天津美院油畫系,曾長期從事油畫創作與博物館陳列設計工作,這些為他日后的國畫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蔡長奎畫馬很少畫單馬,尤擅畫群馬,設色不多,全憑筆墨把群馬畫得神采各異;在構圖上雖群馬相聚,但倚讓重疊絲毫不亂。如獲獎的《奔馬》,就是15匹馬在一起飛奔,遠近濃淡匹匹精彩,人駐足觀之,如聞馬嘶猶聽馬蹄得得。
把國畫的馬畫出油畫般的厚重,確屬難得。國畫筆墨的力透紙背不是指用墨用色濃厚,而是說筆力遒勁有力色彩濃淡有度,不是游離于紙面,而是直入紙內。蔡長奎的一幅《仲夏》,五匹大馬小馬佇立草地上,草地和背景的處理采用了油畫印象派的畫法,大膽處理成似云似山又似樹的彩塊,與相對靜止的馬形成反差,整個畫面既有油畫的厚重又有國畫筆墨的酣暢,實為難得的佳作。
畫是心靈的寫意,畫是意境的飛馳,蔡長奎的馬“意境飛馳千里外,彩墨駿馬得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