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齡皋(1867-1954),字錫九,號葛城居士,河北省安新縣安州(樂慕城)鎮西北村人,1867年2月6日(清同治六年正月初九日)生于書香門第。祖潘祖望,清生員;父潘希曾,清庠生,早亡。
潘齡皋幼時天資聰穎,入塾后,勤于攻讀,常夜點香火照明以自學,1881年(清光緒七年)考中秀才。后外出受聘做塾師,白天教書,夜晚自學深造,兼習書法。他通經史,旁及諸子百家;喜讀唐詩宋詞、明清古文,尤擅書法。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甲午),他由津赴京應鄉試,考中舉人,翌年(乙未)殿試,獲二甲十三名點為翰林。在翰林院三年后,于1898年赴甘肅,任隆德縣知縣。
“七七”事變后,潘齡皋曾任安新縣縣長。1938年,日軍進駐多次請潘出任縣維持會會長,他拒受偽職,遂于1938年1月逃離家鄉,定居北平。隨之,日軍誘逼潘齡皋出任河北省偽省長,漢奸、北平維持會會長江朝宗、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等人多次勸他出山,他均以種種借口堅辭不受,日酋惱羞成怒,遂命憲兵將其逮捕。被捕時潘齡皋穿戴壽衣壽帽,以示不再生還的決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潘齡皋參加了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簽發委任令,任命潘齡皋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議。
潘齡皋書法以行書見長,在顏(真卿)字風格基礎上,遠取蘇(東坡)書之豐腴,趙(孟頫)書之淑美、董(其昌)書之清雅,近取劉(墉)書之濃厚,形成了自己的風貌。總體特征是,筆畫飽滿,結字奇側,章法清朗。其筆法多用逆筆人紙,導墨行筆。筆畫顯得外柔內骨,點畫果斷干脆,干凈利索;撇畫挺拔而厚重;捺畫一波三折而內含筋骨;鉤畫多方折;豎畫行筆時勁健凝重,萬毫齊力,收筆時至力量飽滿時戛然而止,有一種筆止意無盡之感。
潘齡皋書法結體與前人不同,特征是上重下輕,左重右輕;上下緊密,左右寬松;上橫不平,偏豎不直。偏正欹側之中意趣橫生,氣韻生動。潘齡皋書法整體感覺疏朗、勻稱、平穩;肥瘦對比,大小相間;粗細錯落,輕重互見,起伏跌宕,韻律勃動;肥不臃腫,瘦不枯薄,寬不松散,細不纖弱。體現其深厚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