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三家以小楷成就最為突出。但他們為了糾正臺閣體整齊劃一、缺乏藝術意蘊的弊病,取法魏晉,強調表現書法的天籟之美,有意使點畫的長短曲直,各隨字態,筆畫繁者令大、簡者令小,斜正疏密,方圓秾纖,一任自然。另外,在祝、文、王等周圍,還云集著一批書法家。如陳淳、文彭、文嘉、周天球、王穉登等人,都是屬于吳門派的書法家,所以當時有"天下書法盡歸吳門"的說法。
明朝晚期,書壇還出現了許多風格獨特和成就卓著的書法家。如徐渭、邢侗、張瑞圖、董其昌、米萬鐘、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徐渭以縱橫馳聘的行草書來抒發胸中的郁憤。繼之而起的是邢侗、張瑞圖、董其昌、米萬鐘等四人。邢侗廣師晉、唐、宋諸名家書法,留有許多臨摹古帖作品。其書法筆力矯健、沉著圓渾。張瑞圖書風奇逸,于晉、唐書法外另辟蹊徑,用筆體勢多方側,給人以古怪奇特之感。米萬鐘與宋代米芾同宗,專學米字,筆法沉著渾厚,在北方以書法擅名達40年之久。此外,還有創草篆的趙宦光,專工隸書的宋玨等。但在晚明書壇,影響最大,開一代書風的應推董其昌。
董其昌兼工楷、行、草書,形成生拙秀雅的書法風格。在書法理論上,他強調書法貴有古意,認為書法必須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態來掩飾技法的嫻熟,借以表現書法的"士氣"。他重視書法家的文化藝術修養,主張多閱、多臨古人真跡,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提高藝術的悟性。這些與他在繪畫理論上提出的南北宗論是相通的。董其昌創造了一種似乎不食人間煙火的秀雅風格。另外,明晚期黃道周的攲側倔強,倪元璐的異理新態,王鐸、傅山的沉著雄深,都反映了明王朝覆滅前10~20年間書壇的巨大變化,這變化一直延續到清代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