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的君工提倡文學藝術,建立了畫院,專攻道釋人物、肖像、花鳥的畫家很多。據《益州名畫錄》記載,畫道釋人物的,僅大圣慈寺,就有許多名家繪制壁畫,如翰林待詔杜齪龜,創作了畀廬佛,十二面觀音、菩薩、羅漢等畫幅;翰林待詔杜敬安,創作了北方天王、無量壽福等作品;畫家惠崇和尚在這寺里也畫了不少名畫。另外利用風俗節令、喜慶壽典和祭祀等活動,也繪制道釋鬼神的壁畫,如鐘馗打鬼圖就很盛行。
前蜀光天元年(918年)王建趄逝,畫家趙德齊與高道興,畫陵廟鬼神、車轄儀仗等一百多堵壁畫。前蜀主王氏和后蜀主孟氏都很重視收集保護繪畫藝術作品。如成都大圣慈寺殿東西廓下,有數堵行道高僧的像,并留有顏真卿的題字,時稱“二絕”。當時王建要在該寺修建三學院,下令不許損壞。孟氏也是這樣,甲寅年(954年),他做生日,大臣安思謙,把晚唐時名畫家張素卿所畫的十二幅《十二仙真像》送他,他很高興,命翰林學士禮部侍郎歐陽炯次第贊之,又命畫家、翰林待詔黃居寶,以八書題之,倍加愛護。
五代繪畫史上,產生了一大批百代標宗的大宗師。無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鳥,都在繼承唐代傳統的同時,出現了新風貌。山水畫發展了唐代的水墨一格,出現了荊浩開創的北方山水畫派,代表人有荊浩,關仝,張圖跋異,胡翼,朱繇等。南唐創立了畫院,山水出現了以董源為代表的江南山水畫派。花鳥也大有發展。著名畫家有董源,巨然,趙干,衛賢,曹仲玄,周文矩,顧閎中,王齊翰,高太沖,徐熙等。西蜀的畫院,宗教人物畫中出現了變形風格和大寫意畫法,花鳥精細。著名的有貫休,房從真,蒲師訓,黃筌,黃居采,阮惟德父子,丘文播兄弟,石恪等。
在選材和技法方面,人物畫的傳神寫照能力有所提高,水墨大寫意畫法開始出現。山水畫發生了關鍵性的變革,荊,關,董,巨的出現,成為山水畫的里程碑,北派創造了大山大水的雄偉壯麗的全景式構圖,南派則善于表現平淡疏遠的江南風光,皴法,墨法豐富起來。花鳥也分為以黃筌為代表的精細派和以徐熙為代表的野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