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叟。是晚清著名書法家,書法早年學顏真卿,“懸腕作藏鋒書,日課五百字,大如碗”(《清稗類鈔》)。后宗碑版,上自周泰兩漢古籀家,下至六朝南北碑,無所不習,尤得力于《禮器碑》、《張遷碑》和《張黑女墓志》。60歲方始寫篆、隸。他兼工篆、隸、楷、行四體。最精楷書。自述:“余學書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融碑帖于一爐,自創一體,人稱“何體”。他的執筆方法迥異常人,在跋《張黑女墓志》時曾說:“每一臨寫,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約不及半,汗浹衣襦也”。(《東洲草堂金石跋》)這種回腕法,即是高懸臂肘,臂與腕平,然后迥腕,做到通身力到,腕平鋒正。這種執筆方法雖然十分吃力,但是保持了中鋒入紙,又略帶戰掣,避免了一味平直光潤,回轉自然帶有篆意,又很拙樸有力,免于流滑,形成奇崛生動的特殊效果。
何紹基用高難度的迥腕法力取北碑,把剛勁雄拙的北碑糅合在迥腕的線條中,使這種線條在迥腕的中鋒中造出直中成曲的立體感,這種剛柔互見的技法獨辟蹊徑。
唐代以來,學顏者不絕如縷,能從顏體中出新意者寥若晨星,清初的張照,清晚的錢澧,翁同只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而何紹基則成為清代學顏出顏的第一人。何紹基的書法“是以靈動之筆,作嚴正之書,故能樸而不拘,奇而不怪,雄逸而不輕飄”。何紹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他的博學宏取與精論深究的修養,造就了他高人的意識與胸懷,是他成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曾國藩曾說:“子貞之學,長于五事,一曰儀禮精,二曰漢書熟,三曰說文精,四曰各體詩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傳于后。以余觀之,字則必傳千古無疑矣。”
橫推《游白水山佛跡巖》紙本,橫212、縱100厘米。“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跡巖,沐浴于湯泉,唏發于懸瀑之下,浩歌而歸,看與卻行,以與客語,不覺至水北,荔枝浦上,晚日蔥蘢,竹陰蕭然,時荔子如黃實矣”。落款署“道州何紹基”。鈐朱文印“何紹基印”,白文印“子貞”。此橫推,是何氏用獨特的“回腕法”書寫的。雖然沒有確切的年款,但是從落款“書于蘇祠”的題記來分析,可能是何紹基在咸豐二年(1852)到四川眉山監考時,在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人的故居,即席揮毫而留下的墨寶,時年何紹基53歲。
此橫推,原為李澄波先生舊藏,李澄波,字天根,四川新津人,清拔貢生。入學雙流縣,故又為雙流人。民國初年任《國民公報》編輯。為劉豫波先生高足弟子,曾先后在成都商業專門學校、四川女師、四川大學等校任教。精研漢學,著作較多。工書法,尤擅隸篆。1952年李澄波先生捐獻給新津縣文化館,現藏于新津文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