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斷折的成因、貼折條的材料、查折條的方法、貼折條的技巧、環境及其他五個方面分別來闡述。
一、斷折的成因
1、由裝裱所引起的斷折
(1)宣紙起皺:宣紙在排刷過程中產生皺折或宣紙在加工過程中本身已經有皺折,這樣的皺折一旦夾在裱件中,就為日后書畫產生斷折埋下隱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皺折就是一個斷折痕,只是反映在畫面上的嚴重程度有所區別而已。
(2)漏漿問題:一幅書畫裱件一般由畫芯紙、命紙、二層覆背紙經上漿排刷黏結而成,也包括畫芯命紙與綾絹鑲料的鑲接。它們中間只要某一局部漏了漿,就會出現開殼現象,而使裱件發生斷裂。另外,用漿薄了,裱件易開殼,特別是絹本畫;用漿厚了,裱件發硬,易折斷。
3鑲縫問題:由鑲縫而引起的書畫斷折,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筆者曾經調查過多家收藏、陳列古舊書畫的文博單位,發現常發生斷折開殼的部位為包首接縫、天地、詩堂鑲縫。究其原因,可歸結為:一是鑲縫黏接太寬或拍漿太厚,造成鑲縫發硬,使鑲縫的邊緣發生折痕。同樣,添加錦眉的或者畫芯與綾絹鑲料厚薄懸殊的,都存在類似問題;二是用漿過稀,造成黏結不牢,鑲料起皺而產生開殼、折痕等病因。
(4)操作不當:當鑲縫拍漿鑲上材料后,一般要等待至基本干后才翻身。如果未干即翻身,常會在干濕交接處發生變形而產生折痕。同樣,裱件下墻及在砑裝過程中的失誤,也會造成折痕,有些甚至是無法彌補的。
2、由陳列所引起的折痕
(1)張掛的原因:書畫張掛時需要舒卷,操作時手要拿穩,動作要舒緩,千萬不能操之過急。
(2)系繩的原因:裱件的系繩常被人忽視。不當的操作是把畫卷得很緊,并且把扁平的系繩變成卷繩來縛。
(3)環境的原因:陳列環境溫濕度的變化,特別是大起大落的劇烈變化,常常導致書畫的開殼變形。聚光燈在一幅書畫中的局部照射,引起該局部發熱,而使紙絹發脆,強度下降。
3、由收藏所引起的斷折
(1)潮濕霉變:潮濕的環境使裱件發霉黏結、發硬開殼。
(2)干燥起翹:在高溫干燥的環境中,紙絹失去應有的水分而變得脆性不足,裱件開殼斷裂屢見不鮮。
(3)疊壓碰撞:書畫的保存,有條件的應該一只盒子存放一卷書畫;退而求其次,一層上放一排。如果多層疊放,則會導致相互擠壓,取用存放也會造成損傷,輕者變形,重者斷裂。
(4)筒卷過緊:有些未裱的書畫芯,在沒有任何襯墊的情況下,像手卷的拖尾那樣卷得密實,待裱時,畫芯已斷折累累,甚是可惜!
二、貼折條的材料
1、宣紙
(1)宣紙的厚薄:貼折條的宣紙,一般選用上等的安徽生宣紙,厚薄比畫芯紙略厚或相等,但不宜選擇比畫芯紙薄的來做折條紙,薄了則頂不住斷折了。如五尺紙的殘破畫芯紙,可選用六尺生宣紙來疊條;四尺的畫芯可選用五尺的生宣紙或四尺的生宣紙來疊條。
(2)折條的寬窄:貼折條的作用,是把有折斷的縫給頂住加固牢,常規的折條紙寬度在0.15~0.25厘米之間。倘若碰到密密麻麻的斷折而選用裁得較寬的折條(0.5厘米),它可能已經跨越二、三條斷折痕,則如同在有斷折的畫芯背面托上一層宣紙沒什么兩樣,實質上起不到對斷折縫的加固作用。從原理上講,貼窄的折條比貼寬的折條更到位,但它要求操作者有極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術。
(3)宣紙的裁切:常規裁切折條紙,是把宣紙折成長約30~40、寬約10厘米的一疊(約10層),豎裁成約0.2厘米寬的窄條(兩頭保留些許不裁)。當這樣的折條貼到畫芯背后的斷裂縫上時,特別時兩條折條緊挨在一起,由于折條的厚度造成的落差,折條與折條之間又會產生新的折痕。目前,一種新的裁切折條的方法在嘗試,就是把刀裁改成縫紉機針踏成鋸齒狀(像郵票的鋸齒一樣),用時一撕,折條兩邊生成毛邊,與日本裱畫裁紙用竹刀手撕,同出一轍。
2、用糊
(1)用糊的厚薄:折條用漿與鑲料用糊一致,以黏得實為原則,宜薄不宜厚,一般在用排刷上漿后,如發現漿有些厚,可用手指輕輕抹去上面多余的漿。上了厚漿的折條紙貼到畫芯上以后,成為日后畫幅收縮不平整的罪魁禍首。
(2)用糊的干濕:折條紙的用糊要干濕得宜,干了會黏結不牢,濕了會帶來操作上的不便,部分還會造成畫幅的不均衡收縮。國外利用未經油漆的檜木板來刷折條紙,當折條紙過濕了,木板會吸收部分水分,干時又會慢慢釋放出潮氣,加之配合一定的環境濕度,使折條紙延長保持一定的含濕量。